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8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三品《观六情品》。昨天讲了“破眼为见者”科判的第一部分“推理”,今天讲第二部分“观察是否见者”,这一科判只有两句颂词。

 

丑二(观察是否见者):

 

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

 

眼根作为见者不能有见,作为非见者也不能有见。

 

此颂是从见者和非见者两个方面观察见是否存在:

 

第一种情况,如果眼根是见者,那么安立见者需要一个见法(见的行为),见者见外境还需一个见法,这样就会有两个见法。如此一来,就会有两个见者、两个所见,但这并不合理。所以,眼根如果本身是见者,就不能再有第二个见,但如果没有第二个见,单独一个见者就没有了见外境的行为,会有这种过失。

 

第二种情况,眼根作为非见者来见也不合理,因为如果眼根本身不能见,它就不能成为见者,既然如此,它见色法的说法当然不能成立,就像指尖不具有见色法的能力,无法见外境一样。

 

既然见者和非见者都不能见,见就不可能成立,以此就遮破了对方眼根可以见色的观点。

 

子二(破识为见者)分三:一、以前面理证而破;二、以其他理证而破;三、摄义。

 

眼根作为见者主要是有部宗的观点。眼识作为见者,萨迦派果仁巴等很多论师认为是经部宗的观点。

 

经部宗认为:眼根只是一种助缘,并非见者,真正的见外境者是人我或者眼识。比如天授(提婆达多)拿着斧头砍树,他是真正的砍者,斧子是能砍,树木是所砍,正砍的行为是砍法。同样,一个人见外境时,见者是他的眼识,眼根是能见,色法是所见,若现量见到,即是见法。(《俱舍论》中对有部宗和经部宗的观点做过分析。)

 

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下面从三个方面观察:

 

丑一(以前面理证而破):

 

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

 

中观宗驳曰:若已遮破了眼根见色,则这些推理也可以作为破眼识为见者的方法。

 

对于经部宗眼识为见者的观点。以前面破眼根见色的方法就可以遮破,即运用应成派的不共三大因,指出眼根不能见色法,因为不能见自己之故,有部宗想以火喻反驳,但最后此喻不能成立。

 

也就是说,把“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和“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当中的“眼”换成“识”,即“是识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火喻则不能,成于识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就可以推翻对方眼识见色的观点。

 

所谓的见,不仅可以指眼见,也可指心见或意识见。在我的家乡炉霍地区,人们就经常说心见,汉语当中也有心照见、明心见性等说法。这时“见”也可以用“知”来表达,比如破心见境时,可以把前面的颂词改为“是心则不能,自见(知)其己体……”。

 

丑二(以其他理证而破):

 

经部宗反驳说:眼识作为见者肯定存在,因为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现量见到外境。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没有见者呢?

 

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

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

 

中观宗驳曰:不论离开了见法(见的行为),还是不离开见法,见者都了不可得。因为没有见者的缘故,又如何会有见法和可见(所见)呢?

 

如果认为眼识是见者,那么此见者是否具足见外境的行为呢?实际上,无论是否具足见的行为,见者都不能成立。

 

首先,如果没有见的行为,那么与之观待而成立的见者是从何而来的呢?不可能成立,就像瓶子、虚空或石女儿自身没有见的行为,不可能成为见者而见外境一样。即使遍寻整个世间,也不可能找到这样的见者。因此,离开了见法,见者不能成立。

 

如果具有见的行为,见者也不能成立。用前面破去和去者的推理,把“去”改为“见”即可推知:如果见者具足见法,见的过程中就会有两个见法,一是安立见者的见法,即见者本身具有的见法,另一个是见者见外境的见法。若有两个见法,就会有两个见者的过失。

 

以上从离见和不离见两个方面观察,见者都不能成立,因此,对方“眼识见色”的说法不能成立。虽然道友们常说,自己转坛城时看见了某某人,但这只是自己分别念的迷乱显现而已,实相当中根本不存在能见和所见。

 

昨天讲考的时候,有位道友把这个推理分析得非常清楚,这样很好。希望每位道友都能彻底弄懂第一、二品里的推理。如果前些天自己因为心散乱或其他原因耽误了,现在补还来得及。如果现在不下功夫,恐怕在以后的三四个月当中就要一直“坐飞机”了,晕机这么久,不但痛苦,也浪费了宝贵的学法机缘。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个道理不但可以用中观应成派、自续派的各种推理观察,也可以用因明的遍、不遍 [ 107 ] 等方法分析,但这样就变得复杂了,大家理解起来恐怕会有困难,如果只是从字面上解释,应该不是很难懂。

 

[ 107 ] 因在所立上面存在或者容有,就叫做同品遍,即“如果是因,那么决定是立宗”;异品遍则为“如果非为所立,那么绝不是它的因。”在因明中,正确的推理需要同品遍有,异品遍无。

 

总之,若问有几种方法破眼识见色?应该回答有两种:一、由于眼识自己不能见自己,故不能见他法;二、无论是否具足见法,眼识作为见者都不能成立,因此无法见外境。

 

人们一直被假象迷惑,非常可怜!本来没有见,却认为自己已经真实见;没有见者,却认为自己就是见者,甚至认为自己就是证悟者、明心见性者。尤其有些从未接触过中观的人,有时一说话就能看出他们的我执特别重。

 

丑三(摄义):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

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

 

藏文译本颂词: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

近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

 

因为见法、可见(所见)不存之故,其结果识等四法(识、触、受、爱)也不可能存在。既然如此,近取以及“等”所包括的有、生、老死等诸缘又怎会存在呢?不可能存在,因为它们的因不存在之故。

 

对方认为:见和所见应该存在,因为依照十二缘起规律,如果见不存在,就不会有眼识;没有眼识,就不会有根境识和合的触;没有触,就无法生起受;没有受,也不会产生爱……十二缘起的各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现在既然果——十二缘起 [ 108 ] 中的眼识、触、受、爱等存在,其因——见和所见也必定存在。

 

[ 108 ] 十二缘起:前世、今生以及后世蕴的相续流转之轮回,即是指从无明至老死之间的十二缘起。缘起:因缘聚合后真实出现,称缘起1)无明:前世烦恼现行阶段的五蕴,也就是烦恼;2)行:前世造善等三业阶段的五蕴,即是业;3)识:今生结生到母胎中刹那的五蕴;4)名色: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名是指受想行识,只有名称无有阻碍故;色则指凝酪等,5)六处:对境、根、识三者聚合到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6)触:从根境识聚合后完全断定对境起到能了知乐、苦、舍之境,并取舍为喜欢、不喜、中等以前的五蕴;7)受:从能取舍三种感受起到不能行淫之前的五蕴;8)爱:未真实享用欲妙、行淫欲事、寻觅对境之前的五蕴;9)取:为了获得成为爱之对境的受用而到处奔波时的五蕴;10)有:奔波者造作产生后世苦乐等果善不善业因阶段的五蕴;11)生:从此世死去而结生到后世时的五蕴;12)老死:处于三际中间的今世所留下的后世的名色、六处、触、受四者。众生皆以无明、行乃至老死,此十二缘起而轮回不息。

 

比如,我们有了见外境的行为之后,就会产生眼识;见的时候,根境识的和合即是触;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苦乐等感受;有了乐受就会生起贪爱,有了苦受就会生起嗔恨(乖离爱),这样就会造业;之后取、有、生、老死等缘起也会随之出现。所以,轮回当中见是识的因,识是触的因……对方认为,既然现在轮回、十二缘起存在,见和所见也必定存在,就像儿子存在,父母作为儿子产生的因缘必定存在一样。

 

中观宗驳曰:前面已经分析过,所谓的见不能成立,这样十二缘起中“见”之后的果怎么会产生呢?不可能产生,就像如果没有地基,墙就无法建起来一样。

 

见之所以不成立,前面已从眼根和眼识两个角度,分别用两种推理做了详细观察,既然见的自性了不可得,见的果怎么会产生呢?不可能得到。

 

◎参阅诸讲义

 

《俱舍论》中详细宣讲了十二缘起的道理,今年我们刚学过,这里就不广讲了。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里好像有介绍,大家可以参阅。

 

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里介绍了青目论师、安慧论师 [ 109 ] 以及其他有些论师的三种观点,你们可以了解一下。印顺法师在讲解的时候,基本上对汉文版《中论》注疏里的观点都做了介绍。

 

[ 109 ] 安慧论师:是印度世亲论师四大弟子之一。世亲论师念诵《般若摄颂》时,它经常在屋檐下听,有时候生起欢喜心,有时候恭敬地低头。以此因缘,这只鸽子相续中种下了善根。它死后,转生为一个王子。刚会说话时,小王子就问:“我的上师在哪里?”父母问他:“你的上师是谁呀?”他回答说:“我的上师是世亲论师。”后来父亲打听到,在印度中部有一位世亲论师,就将安慧供养给世亲论师。在依止世亲论师过程中,安慧特别精进,整天如理如法地求学,他的智慧和悲心也极其超胜。

 

我没找到青目论师 [ 110 ] 的《中论注疏》藏文译本,不知是哪部论。有些人说是月称论师的《中论注疏》,但月称论师的传记当中并没有提及该论,只有一部《显句论》。而《显句论》有藏文译本,应该不是。

 

[ 110 ] 青目论师,四世纪时的印度佛教中观派论师,后人对他的生平所知不多,他是最早为龙树《中论》写作注疏的论师之一,他的注释在中亚一带极为流行,最后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由于鸠摩罗什将青目的注释与《中论》颂同时译为汉文,因此他的学说在汉传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显句论》在所有《中论》注疏当中是最著名的。它有藏文译本,但还没有汉文译本。如果以后谁有机会或能力把《显句论》译成汉文,对大家学习《中观根本慧论》会有很大帮助。

 

印度大德所写的论典和现代人的论著差别很大。古印度时期造论非常严格,论著要经过诸位大班智达严格审核之后才能流通。而现在有些人造论特别简单,这样的论典对众生到底有没有利益很难说。

 

癸二(以此理类推其他):

 

很多人都说“眼见为实”,龙猛菩萨可能特别听不惯这种说法,故对此做了彻底遮破。现在应改说“眼见为虚”才对。以此类推,耳听为实、鼻嗅为实……同样不成立,下面就对其他五根、五识和五境进行推断。

 

耳鼻舌身意,声及闻者等,

当知如是义,皆同于上说。

 

耳鼻舌身意五根、声音等五境,以及闻者等五识,这些法不存在的道理,皆等同于上面所说的遮破眼根 (眼识)见色法的道理。

 

对方认为:耳根或耳识是听者,对境是声音;鼻根或鼻识是嗅者,对境是香味,其他诸根、识以及对境也都如此,即六根、六识、六境的意义完全相同。

 

破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两种推理:

 

一、上节课用“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的推理破了眼根(眼识)见色法的观点。现在将其改为“是耳则不能,自闻其己体”,即可遮破耳根(耳识)闻声音的说法,其他诸根也可同样推断。

 

二、前面用“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的推理破了识为见者。现在将其改为“离闻不离闻,闻者不可得”或“离嗅不离嗅,嗅者不可得”“离尝不离尝,尝者不可得”“离触不离触,触者不可得”“离知不离知,知者不可得”,即可遮破其他五识取外境的说法。

 

总之,破其他五根、五识取外境的推断与破眼根、眼识见色法一模一样。

 

这样推断之后就会明白,我们的所见所闻等只是分别念的假立而已,就像电视里的节目,只是因缘聚合幻化出的影像罢了,没有丝毫真实的自性。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因为知道屏幕上是虚幻的影像,所以不会对其产生实有的执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缘起法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虽然六根、六识、六境在因缘聚合时会出现眼见色法、耳听声音……但它们都如虚空一般了不可得。不断这样串习,就会逐渐断除对诸法的执著。

 

辛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彼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彼说法师,亦不可得。不可以心分别,不可以意能知。”“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不为色境界,受想行识不为识等境,以境界无故。极勇猛,色不知色,色不见色,若色不知不见,是为般若波罗蜜。乃至受想行识不知不见亦复如是。’”

 

《佛母经》[ 111 ] 云:“阿姊,眼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离故,眼色离;乃至菩提离故,意法离等。”

 

[ 111 ]《佛母经》: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之的简略名称。唐不空译。佛在祗园,莎底苾刍为众破樵,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难白佛求救,佛为说大孔雀明王神咒救之。前后有数译,世间流通此本。

 

《无言说经》云:“内外地界无二义,如来智慧能觉了,彼无二相及不二,一相无相如是知。”

 

《金光明女经》云:“文殊师利语彼童女:‘应观诸界。’童女答言:‘文殊师利,譬如劫烧时,三界等亦尔。’”

 

《金光明女经》云:“眼不能见色,意不知诸法,此是无上谛,世间不能了。”这个教证也特别好。意思是,眼睛不能见色法,意识不能了知诸法,这是整个世间最无上的谛,但世间人却不能了达此理。他们可能会想,如果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连工作都无法做,肯定要下岗;如果连吃饭都不知道,肯定精神有问题。虽然世人对此无法理解,但诸法的真相即是如此。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本品的最后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修中观法义,逐渐断除无始以来的强烈执著,当明白了只有通过慧眼,而非肉眼才能照见万法实相,并获得了这样的殊胜智慧时,才算享受到了空性的妙味。

 

宗大师的意思是,肉眼不能见到诸法,世人所谓的眼见色都是颠倒见,是将不存在的法视为存在。依靠中观法理通达空性、获得佛陀的如所有智 [ 112 ] 和尽所有智 [ 113 ] 之后,以慧眼 [ 114 ] 才能照见万法真正的本体。

 

[ 112 ] 如所有智:是了知诸法本性皆为空性大平等的智慧;在般若度(六地)圆满,即第六度般若度为如所有智。

[ 113 ] 尽所有智:可了知显现一切万法所各自拥有的作用及其差别。在般若度 (十地)圆满,即第十度智慧度为尽所有智。

[ 114 ] 慧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能于一切有为无为诸法全无分别寻思的智慧。

 

他在最后总结说:在胜义中,万法如虚空一般了不可得;在世俗中,万法如梦幻一般存在。闻思《中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达此理。

 

◎始于闻悟于心落于行

 

我们无始以来的分别念非常重,闻思的过程中,有时好像刹那间通达了缘起性空的道理,然而转瞬间,强烈的实执又恢复了。麦彭仁波切说:众生暂时对某法的一点串习,都会成为很难断除的障碍,更何况是无始以来非常强烈的实执,但只要不断修习空性,就一定能够断除!尊者还再三提醒:只是耽著如糠秕一样的表面词句,没有什么意义,一定要懂得空性的道理,并且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我们对身边的各种事情不能太执著,应视它们如虚空一般虚妄不实,这就是将闻思转为修行的道用方法。如果不会道用,虽然坐禅时一切都空,但是出定之后,生活中的烦恼可能丝毫未减,与平凡人一样可怜。我们不能把佛法停留在形象上,一定要融入于心。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过一个非常殊胜的窍诀:修行人应该经常祈祷自己的上师、依止善道友并学修空性的道理。《中观庄严论释》[ 115 ] 里还讲了很多实修方面的窍诀。很希望大家能早点学到这部论,现在学习《中论》可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学《中观庄严论释》,就能把中观的见解在现实生活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运用起来。这部论在怎样实际运用方面有很多殊胜的教言。

 

[ 115 ]《中观庄严论释》:麦彭仁波切的这部注疏综合了中观和唯识思想,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之庄严论典。书中细致、系统地剖析大乘要义,开显一切法无自性,犹如影像,令后学者可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获得定解。尤其书中揭示了中观与唯识互不相违的密意,指明了“在名言中唯识最胜,在胜义中中观为尊”的观点,是欲具备智慧者必不可少的殊胜宝典。

 

◎修行,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希望大家在闻思的时候,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来。看到有些道友就像我刚来学院时一样,任何杂事、杂念都没有,白天晚上把所有精力都用在闻思中观等法要上,这种精神非常可嘉!虽然我现在忙于各种事情,已无法做到像以前一样,但看到你们这样随学高僧大德的行为,心里确实非常欢喜!

 

但精进需要持之以恒,一两次、一两个月,或者一两年短时间的串习,不一定能断除我们相续中根深蒂固的习气,但只要逐步闻思中观,并长期修习空性,自己原来强烈的实执一定会慢慢减弱。

 

口头上谁都会说万法皆空,但如果法没有入心,真正遇到事情就空不了。以前有位道友总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有一次他与对方辩论时吵了起来。对方说:“你不是总说万法皆空吗?现在你的嗔心为何不空呢?”他气得嘴唇一直颤抖,脸涨得像红苹果一样,愤愤地说:“不行,我现在这个嗔心不能空!”(众笑)即使口头上说一百个空,但如果实际的烦恼丝毫未减,也无有多大意义。希望大家能通过不断闻思修行中观,对万法皆空的道理真正生起定解。

 

◎真正的宝,要收好

 

有些人以前学过小乘,有些学过唯识,有些从未学过佛法,接受的只是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等各种世间教育。你们可以通过中观正理观察一下,看看是自己以前受到的教育经得起理证分析,还是龙猛菩萨的中观推理坚不可摧?以智慧分析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究竟获得了怎样的利益。

 

昨天我问了一些堪布堪姆,他们都说大家学了《中论》前两品之后,都感觉受益匪浅。他们这么说,也许是为了让我高兴,就像令小孩子开心他就会跑得更快一样,也许大家内心当中真的对中观甚深妙理生起了一些定解。

 

不管怎么样,我希望大家每学一品,都能有一些不共的收获。这样以后对《般若经》里的很多说法,比如这个法不存在、那个法不存在等,不但不会生起邪见,反而还能用中观推理证明其真实不虚。令自相续生起这样的理证智慧,就是闻思中观的必要。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三观六情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