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37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当中的分析七大。前面地水火风空五大,然后这个上面加上识大和见大,应该有七种大,现在正在分析这个。这个当中,昨天我们前面地大已经讲完了,火大已经讲完了,水大也已经讲完了。那今天这个课程当中要分析风大和空大,这两个大,具体怎么样分析呢?我们继续看原文。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他这里的每一个大,对它的体性都一个确认或者说是肯定。那风的本性是什么样呢?实际上是跟前面一样的,它也没有这种真正的体性,而且风,它的动摇和寂静实际上是无常的。

 

这个我们都知道,不管在哪里,好像没有风的话,一下子就又开始吹起风来了,正在吹狂风的时候又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就这样。所以风它的本体来讲,没有一个真正实有的、能堪忍的、经得起观察的这样的体性。而且风的本性也是这样的,动静都是无常的。

 

下面佛陀具体跟阿难以案例来说明风大到底是怎么样认识。确实我们学了《楞严经》以后,可能很多因明的推理方法应该会明白的。再加上佛陀对每一个比如说十二处也好、六入也好、或者说是五蕴也好,对每一个蕴的这种观察方式都不同的,他的分析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以前我们也看过《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很多里面,包括《般若经》里面全是一套,前面分析一下,然后色声香味亦复如是等等,这样来推的。但这里《楞严经》是不同的,《楞严经》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点我想我们很多人也明白。而且《楞严经》全部都是以理分析的,并不是只是说说而已,它一定要以我们的智慧来加以观察,这一点跟其他经典有点不同的。

 

下面佛陀就用阿难他自己的身上的一些,包括他的僧衣的这种比喻来说明。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这里说,阿难你经常整理自己的衣服,然后入于僧众当中。

 

这个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讲作为出家人,比如说你要参加法会,去念经,去听课,在这个时候,提前应该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这种衣饰,因为自己如果不如法的话,那别人就产生邪见、诽谤,有很多过失的。

 

世间人也是这样的,世间人也是在工作的时候,不管是穿唐装也好,西装也好,要整理一下他的衣服,这个是应该有的。所以我们现在僧众的穿衣,大多数都应该是非常好的,这几年还是有进步的。包括我们居士,也是要像一个在家人一样,不伦不类也不太好。前一段时间我也讲了嘛,有一些就好像是说出家人也不算是出家人,头上有头发,然后不是出家人的话,好像身上全部披的出家的衣服,这个是不合理的。希望大家还是以后(多注意)。

 

你看这里阿难也是,佛陀说你要入僧团的时候,先会整理衣服。那么这个时候,整理衣服的过程当中,你的“僧伽梨”,“僧伽梨”是袈裟的一个统称吧。

 

其实有三衣嘛,三衣当中比如说祖衣、五衣、七衣这样的。一般来讲,以前佛陀的衣服,全称都可以叫做是袈裟。刚开始佛陀还没有制定戒的时候,这三衣也是没有的。但是后来好像印度在冬天的时候,看到好多比丘在外面的施主那里得到不同的布品的时候,有些放在头上,有些放在脖子上,有些在腰上系着。后来佛陀觉得这样不整齐。然后刚开始开许一件衣服,后来好像冬天印度可能比较冷吧,然后三衣,这样的。

 

现在我们可能是包括我们外面的像五衣,祖衣这些都是如法的,但是一般披单的话,在戒律里面是没有的。藏地的一些持律的大师,他们后来安立的。包括汉地的有些出家人的有些衣服,真正是律藏当中没有找到的,也有这样的。但不管怎么样,后来的持戒者,他所制定的也是如法的,合理的。

 

这里讲阿难你要入僧众的时候,你的衣服整理的过程当中,当时你的袈裟的角,比如说我们披上披单的时候,那个衣角会动及别人,它可能吹到别人,那么这个时候,因为你的衣服的这种动摇,你的袈裟,你的祖衣披在身上的过程当中,微风会拂到别人的面。

 

比如说旁边有一个出家人,你这边开始整理衣服的时候,那你不小心,衣服一披上的时候,它的衣角带来的这种微风,吹到别人的脸上面。

 

那么这个时候又分析: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也是跟前面一样的三个方面。这时候出现的微风,到底是哪里来的?是出于袈裟的一角呢,还是在出于虚空当中?还是出在别人的脸上,别人的脸上而来的?

 

佛就现在一个一个地,把这三个问题分析,好像好多都是三个方面来分析,只不过分析的这种角度确实是迥然不同的。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

 

如果你说这个风来自于袈裟角的话。

 

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

 

如果是袈裟角里来风的话,那袈裟都不是有风了吗,袈裟有风的话,那袈裟就已经变成了风了,这样的话,你都已经披上了风了,不是袈裟了。因为风的来源是袈裟角,那这样的话,你都是已经披上了风。

 

如果你披上了风的话,那其他的衣服肯定会吹走的,“飞摇”你因为身上有风,那其他的衣服你怎么样想披到身上的话,都被风吹走了,就没办法。那这样一来,这些衣服一定会是离于你的身体了。

 

阿难如果你说风来自于袈裟的话,那你就穿上风了,穿上风的话,那你衣服就不能穿了。那这样的话,可能身体都没有衣服了,没有衣服的话,已经裸体了,因为身上披上风,披上风的话,衣服被刮走了。这样以后,有这个过失。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佛陀说:

 

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

 

我现在正在大会当中,穿着衣服,垂着法衣给大家正在说法,但说法的过程当中,阿难你为主的,你们可以看看我的衣服,实际上我的衣服并不是风,风在哪里呢?没有在哪里,我披的是袈裟,并没有披着风,这是你们亲眼可以看到的。如果我真的是披着风的话,我佛陀也是身上都没有衣服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身上还是有衣服的。

 

【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除了这个以外,我的衣服里面藏着一个风,然后有必要的时候它们出来吹到别人的脸上,那也不可能这样的。所以说你没有任何道理,说是我的衣角也好,袈裟也好,是它带来的风。因为它不是风,它怎么会是带来风?那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样去观察的时候,我的衣服当中不可能有藏风的地方,没有。既然是没有的话,那你说是刚才吹到别人的面上的风来自于袈裟的说法,就没有依据的了。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分析。

 

然后第二个方面:

 

【若生虚空,】

 

刚才不是三个方面观察的嘛。如果你说是吹到别人面上的风,实际上是生于虚空的话,那么——

 

【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那这样的话,因为那个风生于虚空,当你的衣服不动的时候,因为衣服不动的时候,旁边的人其实还是处于空中的,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吹到别人的面上呢?

 

因为刚才是你的衣服动了以后才——这个我们也知道,别人好像稍微衣服这样披一下的话,脸上经常有这种微风的感觉,这种接触的感觉。那这样的话,如果它来自于虚空当中的话,当你的衣服不动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出现风,为什么不会吹到他的脸上呢?这个也是不合理的。

 

空性常住,风应常生;

 

而且空实际上是无为法,它是常住的。如果它是常住的话,因为空当中产生的嘛,空当中产生的话,它可以说是能生,依靠它可以产生的,那这样的话,风应该长期产生,因为空是长期住的。空是长期住的话,那风长期都是应该有。

 

比如说我们经堂里面,中间的虚空还是一直在,我们在的时候,不在的时候都有,那这样的话,我们经堂里面,天天都吹风,天天都吹风,不管是有衣服,没有衣服,这个没有关系,开窗户,不开窗户没关系,因为这里有虚空的原因,常常都是应该有,只要有能生,所生是可以有的。有些注释里面用能生所生来解释。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

 

如果没有风的时候,那虚空也已经灭了。因为刚才说是虚空当中产生风嘛,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它们两个有观待的关系,那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已经灭了。因为他们两个之间是能生所生的关系,所生的风没有的话,能生的虚空——因为它们是观待而安立,如果儿子没有的话,那父亲的这种安立,观待也不可能有的。所以虚空应该要灭尽。

 

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我们一般常识当中灭风可以的,风平浪静,好像风都已经停下来了,我们经常有这样的说法。但是你说虚空已经灭了的话,这个是怎么一个状态?你说如果它们两个之间真的是有这样的关系的话,你可以说是风灭了,这个可以说,我们大家都能发觉得到的,但是虚空怎么灭?就很难解释的。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

 

再说如果有生和灭的话,那肯定不是虚空了。虚空是无生灭的,无为法,没有生、没有灭,才是虚空的。所以如果虚空有生灭,那就不会是虚空。

 

【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如果是真正是空,虚空是空的这样的话,那风怎么出来?虚空是什么都没有的东西,无碍的法才叫做虚空嘛,那这样的话,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当中是怎么会产生风的呢?

 

所以刚才第二个观察从虚空当中产生风,这种说法也是没办法有依据的了。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

 

然后第三个,如果风是来自于刚才那个被拂的人的面,那也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从彼面生,当应拂汝;】

 

阿难你要去分析一下,如果风来自于他的面孔当中的话,那风也应该吹到了你。因为他面上自己对自己吹也不可能的吧,他的面上出现风的话,那你周围的人,包括阿难你,也应吹到你的脸上。

 

如来确实有时候观察的话,什么方面分析的时候,什么方面都会变成一个道理。我们都可能看起来这个很简单的,但实际上这种分析特别的细微。

 

这样的话,如果风是来自于面部的话,有这个过失。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而且你自己正在整理衣服,如果是它来自于别人的面的话,那怎么会是吹到别人的脸上呢?刚才不是说风是来自于面上嘛,如果来自于面上的话,一方面是应该把风吹到你的面上,你的脸上有风;还有你正在整理衣服的时候,风吹到别人的脸上,为什么呢?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自己正在整理衣服嘛,这个风来自于别人的脸上的话,要么就吹到你的脸上,但为什么又来自于他自己的脸上,又反而吹到他自己的脸上?这个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你整理衣服的原因,而且风是来自于他的脸上,如果他的脸上来的话,那为什么是把风倒吹到他的身上?那风向就有问题了,这个是肯定不合理的。

 

这三个方面是这样观察的。确实这样观察的时候,我们未经观察的时候,扑面而来就有一些风也好,比如说开窗户的时候,或者说是别人确实是整理衣服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吹到你身上的。但这个时候我们都从来没有这样观察过,一观察的时候,确实风到底是怎么样来的?

 

所以他这里说: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说你现在接下来应该详细地去观察一下,实际上这是三个方面的东西,因为你正在整理你的衣服,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风吹到别人的面上,别人的面属于是他的;而且虚空它是寂然的,它的本体一直是无生无灭这样的,不曾流动的,因为虚空的本体它从来都是没有什么流动过的。那这样的话,我们从三个方面,你的衣服是一个,别人的面是一个,还有虚空,这三个方面其实是很难融合在一起。

 

那这样的话,风到底来自于什么地方?怎么会是吹到别人的面上?这个上面我们可以观察,其实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也是这样的。如果真正用佛陀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很多法都是这样的。

 

然后下面又再说: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心无从自有。

 

风和虚空这两个,其实它们的本性是他体的。因为风是动摇的,虚空是静止的,它们两个的这种本性完全是中间有隔阂的,不可能是一体的。那这样的话,怎么会它们是和合而生呢?我们前面不是说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嘛,但是风的本体和虚空的本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性,那怎么会是它们两个和合而产生呢?所以我们所谓的因缘和合也是很难的。

 

我们不是说种子和苗芽这些,其实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的因缘聚合的时候才可以产生。说是这样说的,但你真正要观察的时候,我们不说前面的火大和水大,这里面的两个元素,空大和风大,一个是动摇的,一个是不动摇的;一个是有生灭的,一个是没有生灭的,这两个怎么会和合然后产生一个因缘呢?怎么会是这样?这个也是很难的。

 

所以一般诸法非因缘生的原因也是这样的。前面不是佛陀一直说诸法是非因缘生,非自然生吗?为什么不是因缘生?其实前面说的是未经观察的时候,如梦如幻的这样的一种因缘产生而已,如果真正去观察的时候,这个也没办法产生的。

 

“不应风性无从自有”,那风的它本性是不是没有什么因缘,自然而产生呢?也不是。自然而产生的话,有恒常有和恒常无的过失。那肯定也是没办法的。所以非自然产生。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它这里有些,比如说《指掌疏》这些里面,每一个后面说是什么,“汝有不知”,“汝宛不知”,这些有不同的词,尤其是到了这里“汝宛不知”的时候,说是:“阿难你有点笨,你还不知道!”好像佛陀的这种语气对他有点越来越严厉,因为阿难他每一个好像越来越有点儿显现上糊涂了。(师咳嗽了一下)不能说阿难了。

 

他这里说是,“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如来藏当中的这种风的真正的本性实际上是空性的,然后性空实际上在这里可以产生风。那它们两个可以说是“清净本然”,本体空性,自性光明。这个周遍于整个法界。

 

虽然它周遍于整个法界,但是我们,比如说十法界的众生懂不懂呢?也不一定的。我们六道上面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些加起,十法界的众生,它随着自己的这种心的力量,它所接受的都是完全不同的。缘觉面前的风和菩萨面前的风,凡夫人面前的风,六道众生面前的风都各自不相同的,完全都是不相同的。

 

所以——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应该随着众生的心,这个风确实是不相同的。

 

包括我们在座的人当中,吹风的时候,我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的。修行比较好一点的时候,吹了一个凉风:“特别舒服,三宝加持,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而来的!”然后心情不好的时候,修行不好的人:“你看今天也是刮大风,这是地狱的风,或者是饿鬼的风,应该是阿修罗的风,现在真的很痛苦,这个地方完全是一个恶趣的世界一样的,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同样是吹一股风,但是我们可能每个人带来的这种快乐和带来的痛苦完全都是不相同的。所以说根据众生的心他应所知的量也是完全不同的。

 

佛陀说: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

 

这是很小的一个例子。比如说阿难,你一个人因为你微微地动了你的法衣的原因,然后就出现了微风。

 

遍法界拂,满国土生,

 

出现微风的话,实际上这个风已经遍于法界,满国土的世界,其实这样的风实际上在哪里都有。

 

阿难如果你这样的话,阿难的微风也可以吹到身边的人,然后我们也同样的拿个法衣这样的话,旁边的人同样地能吹到风。正因为这样的如来藏当中的这些四大的本性,遍于所有的法界的原因,阿难他在任何一个地方拉动他的衣服的时候,风都是这样的吹。

 

不仅是阿难,我们现在每个地方也是这样的吧。我们在非洲也好,在亚洲也好,我们到哪里去都有风,这个说明如来藏当中的这四大的本性已经遍于所有的世界。

 

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它是已经周遍整个世间的,怎么会是这里是遍及,那里是没有遍及,有这样的吗?不可能的。所有的世界都有周遍的。

 

只不过——

 

循业发现!

 

循着你自己的这种业,都发现的,各种不同的。在有些注释当中说“诸力中,风力最大”,所有的力量当中,风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因为风其实是在我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风的话,比如说我没办法说话、然后没办法思维、没办法动摇。从我的身体来讲,整天都是需要风的,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依靠风来动摇。如果没有动摇的话,我都已经静止了,就没办法。

 

然后世界也是一样的,所有的,包括春夏秋冬也好,地狱、饿鬼、旁生也好,清净的极乐世界和香巴拉国土等等,所有的清净、不清净的世界当中,风是不能离开的。确实这个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我们,怎么讲?就是众生的业不同而显现的。

 

我们面前也是,比如说夏天可能我们这边风比较少一点,冬天的时候风比较大一点,是吧?但是这个是一般情况,好像今天的浙江还是在哪个地方有个龙卷风,好像数千人受灾。确实风有时候给我们带来快乐,包括有一些凉风,如果我们夏天的时候吹一些凉风的话,就觉得是特别特别舒服的,感觉上它带来的这种快乐,众生的业力不同。

 

有时候众生的共业现前的时候,好像2018年的时候我去香港,当时说是17级的一个台风——山竹,整个香港都是弄得面目全非,弄得到处,包括机场,在那里所有的那些窗户全部都被封,十几层、二十几层的好多高楼的窗户全部都是被风吹坏了,已经这种现象。当时我们坐车的时候都是车里面一直是这样,尤其是在那个高架桥上面,我想车可能会被风吹到地下去了,很动摇的。那个司机说:“不用怕,不用怕,没事,没事,不用怕。”他边开车,边说不用怕,没有事,但是看起来他自己也是……

 

所以说有时候风确实是带来灾难,也带来各种快乐。包括我们如果在世间当中没有风的话,我们身体也是会腐烂的,大家都知道,这种风的力量还是相当大的。实际上这种风无处不在,只不过是认识和不认识而已。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世间人无知,迷惑为或者是因缘而产生的,或者是自然性产生的。

 

实际上——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这些全部都是我们的分别念,妄想揣度的,不是真实的。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只要是有言说、有分别、有戏论,实际上这不是真相。真正的如来藏的这种风的本性,就刚才讲的,它的真性是空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还有刚才不是讲的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也很重要的。还有后面有一个叫“循业发现”。其实我们不能把《楞严经》的全部的文字背下来的话,里面的个别词对我们还是收获很大的。

 

我们这几天都是讲的特别一般的,天天都是在风里面吹着的人,但是实际上我们可能第一次认识到这个风到底是怎么样?它的本性是怎么样?它在显现的因缘当中是什么样?它是怎么空的?

 

我以前放牛的时候,天天都是在风里面,有时候有一些树堆的时候,当时是最好的一个避风处。然后拿着小转经轮,那个时候身体也比较小,在那个树里面一直进到里面去了,就像小山羊一样的。然后风稍微停一点的时候,又从山洞里面出来。

 

有一次一个检查组,有个工作组来查的时候,他们觉得是几百个牦牛没有人放,想准备给我们罚分数。后来他们正要离开的时候,我从树丛里面出来了。有一个叫曼乐(音)的领导,他说:“这个到底是人还是一个小兔子?”呵呵,我可能很小的,我就从那个树丛里面出来了,然后就去放牛嘛,几百头牦牛。

 

所以有时候风还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是讲的是空。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佛陀说是空也同样的,我们可以分析,其实空的本性它是没有形体的,肯定空是更没有的,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只不过空因为有色显现它才可以发现的。比如说色它是一个四方形的色法的话,里面的空可能是四方形的。如果这个色法,比如说我们的经堂是四方形,那里面的虚空我们可以安立为四方形的;如果我们房子是一个圆形的,那里面的虚空可以是圆形的。根据它那个色法的显现而安立的,对吧?

 

那下面也是讲一个比喻,怎么样的比喻呢?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

 

他这里意思说,“室罗城”,是舍卫国的,舍卫国离河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刹帝利国王种姓的。还有婆罗门,我们前面也讲过吧,是梵志种姓。其实婆罗门在印度来讲,他们的种姓是最高贵的一个种姓,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从梵天口里面出现的,所以他们是梵天的后代。我们经常不是说梵志嘛,为什么叫梵志呢?婆罗门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最高贵的,这么一个种姓。

 

还有“毗舍”,“毗舍”是指的(那天我们《如意宝藏论》里面已经遇到了吧),就是商业为主的这些;“首陀”,好像《指掌疏》里面说的是农业为主的吧,可能商人、农民;还有“颇罗堕”,就是他们当中的人有一定的这种技艺、技术,也是工巧为主的那些尊贵的人,应该是比较利根的那种人。

 

然后“旃陀罗”,是他们当中最低贱的种姓,最低贱的,主要是以杀生为利,他们以恶业自严,认为恶业是自己的庄严,很恶的,恶当中也主要是杀人、杀其他的动物这些。而且他们,当时有些书里面不是讲嘛,那个“旃陀罗”,到目前为止印度人还是对他比较歧视的,而且他们自己也是不管到哪里去,要么手里拿个铃铛,“叮当、叮当、叮当”,让别人要离开他,因为很忌讳遇到他们,或者敲一些竹竿,竹子,“嚓、嚓、嚓”这样,这样的时候,哦,旃陀罗的种姓来了,低贱种来了,他们就一般都是不愿意碰到他们的,就这样的一个种姓。

 

可能是当时舍卫国的外面,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各种民族,各种种姓的人他们在那里打井水,然后准备在那里安家立业,他们准备在那里生活。可能离河比较遥远,这样的原因,他们开始打凿水井,求水。这是一个过程吧。

 

那这样求水的时候——

 

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

 

他们各种种姓都在那边挖土,准备做井。现在做井很容易的,有个机器,好几十米的地方直接挖出来,就很容易,以前可能也不是这样的。他们就开始出土,如果出了一尺的土,那么这个时候,它里面出现了一个一尺高虚空,里面是空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如果这样算,一米等于三尺,十尺等于一丈,然后他这里说如果出一尺土,那就出现一尺的虚空;如果出一丈土,挖到一丈深,那就会出现了一丈的虚空。

 

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虚空的深浅随着它的出土的量来计算。如果出的土多,它那个虚空就显得比较大一点;如果它出的那个土比较少,那虚空的量比较少。

 

现在我们色达的草地上面有好多地鼠,它们每个都是拼命地挖,挖出来一个地洞,自己在里面,比如说像旱獭,好多都是。还有一些小的鸟类,它们也有挖洞的。以前我们学院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一部分自己在那个……因为那个时候外面的很多条件都有点困难嘛,自己挖一点地洞。然后里面弄一些……也有这样居住的。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就刚才那个虚空,我问你,是挖出来的土里面产生的呢?还是凿出来的呢?他这里“凿”,挖掘、正在打凿。不管是什么出土也好,什么东西来正在挖,现在不是有挖掘机嘛,以前可能没有这些,是人工挖。人工挖的话,那刚才的虚空是从土里面产生的,还是在挖掘当中产生?挖掘应该是一种动作吧,整个行为。还有从无因而产生的?

 

佛陀让阿难分析,现在阿难什么都不说,反正佛陀怎么讲的话,都一直待在那里,不过他也可以吧,有时候稍微批评一下。

 

然后佛陀说: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

 

如果你说这个是无因而产生的,就不需要什么,打凿也好,或者说是土这些都是不需要,它是无因而产生的。

 

那这样的话——

 

未凿土前,何不无碍,

 

你没有打凿挖掘之前,“何不无碍”,虚空怎么不存在呢?你在没有打凿之前,虚空为什么没有呢?刚才我们不是说,挖出来的洞里面才看到的虚空,不是在地上的虚空。他说,如果是无因而产生的话,那你没有挖的时候,刚才一尺高的那个虚空也好,或者说一丈高的虚空也好,为什么没有?

 

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我们只见到大地这一块,挖地的这一块,从来没有谁见到这里面有一尺高的虚空,或者是一丈高的虚空,谁都没有见过。“迥无通达”,谁都没有通达,谁都没有看到。所以第一个无因而产生的说法不合理的。

 

如果第二个方面,因为刚才挖土的过程当中才发现里面有一尺高的虚空。所以因为土而产生的话——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

 

如果你说是从那个挖土的过程当中发现那个虚空的话,那挖出来的土已经出来了,出来的时候你应该见到虚空就开始进去了。就像我们下课的时候,这个班下去了,然后那个班就进来了一样,应该进去了。

 

当时《正脉疏》里面说,虚空一定要有个相,有个相才可以入。不然光是一个虚空的话,它就不知道是怎么入嘛。所以土出来的时候,如果虚空有相的话,那有相的虚空应该就进去了,它就居住在那个洞里面。

 

若土先出,无空入者,

 

如果我们把一尺多高的那个土挖出来了,然后没有发现有相的虚空进入的话。

 

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那你怎么说虚空从挖土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呢?这个是不合理的。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

 

他说如果你没有发现虚空进去了,又回来了,这样的虚空出入的话,那实际上你的虚空和土两个无二无别了,“元无异因”,你刚才不是说这个是土当中出生的吗,那你除了土以外没有看见虚空的出入的话,那实际上虚空就是土,土就是虚空,这两个都是已经变成了无二无别了,“元无异因”了。

 

无异则同,

 

如果是元无异因,“无异”,如果没有异的话,没有他体的话,那虚空就同了土了。

 

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那土出来的时候,虚空为什么不出来?怎么会是土出来了以后,里面还是空空的,待在那里呢?

 

所以佛陀的这种观察还是挺有意思的。第二个观察方法也不能说。

 

我们平时大家辩论的时候也可以这样。但是我看有些男众、女众,好像没有按照真正的义理来观察,就只是凭自己的想象,有些是有道理,有些是没有道理。

 

这个是第二个观察。

 

刚才不是有三个方面的吗,如果是那个打凿过程当中出来,打凿就是挖掘,正在挖。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

 

如果我们在挖掘的过程当中出来的话,那么挖掘的时候把空挖出来了。比如说我们用锄头来挖土的时候,把虚空挖出来了,虚空挖出来的时候,“应非出土”,那出来的不是土,你挖出来的是虚空嘛,土不应该挖出来。

 

不应凿出,凿自出土,

 

如果你说是虚空不是因为打凿而出的话,那么凿自己挖出来的土,那这样的话——

 

云何见空?

 

如果不是挖出来的,那挖出来的是土,为什么还是在那个一尺高的洞里面看见空间?其实虚空是没有什么可以看见的,但实际上我们还是看得到空空的地方的,这个叫做见到虚空。如果你说它不是挖出来的,那怎么会在那个洞里面还是空空的,能看得到虚空呢?

 

所以这种推理方法还是很有意义的,有时候。可能分析的时候稍微累一点,没有学过因明的有些人讲的话,就有点儿费力,但大家应该还是打开一些思路。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

 

你再更加明显地、认真地、细致地去观察。

 

去观察的时候——

 

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那么下面我们再这样分析的时候,我们知道打凿的话,其实是从人的手里面拿着工具进行挖掘,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那个土,随着它的方位有变化,有运转,然后所出来的这些土就移动到那里。

 

原来我们一般挖一个洞的话,这里边的东西挖到那一边。现在我们去摩尼宝那边的路,不是正在修嘛,里面放一个管子,把原来的土挖出来了放在那里,那中间是一个空的了。这样,一般我们手里拿着工具,把原来的地方的那个土就挖出来,堆在另外一个地方,这是我们挖掘的一种方法。

 

“如是虚空,因何所出?”我们正在挖土,虚空怎么挖出来?这个没办法的。跟虚空应该是没啥关系的。

 

那这样一来——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

 

所以凿它是有实质的,实体的,然后空它是没有实质的,虚妄的。那么一个是虚妄的,一个是实有的,这两个的作用不可能是相辅相成。

 

我们刚才也讲了,我们打凿的这种挖掘的行为也好,或者是那种实体跟虚空两个,一个是实有的东西,一个是像是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那这两个因缘和合可能吗?没办法的。所以“非和非合”。

 

我们有时候说是地水火风空,《宝鬘论》里面说是地水火风空,什么什么因缘而产生,或者是我们有这样的一种因缘讲嘛,讲因缘的时候,你未经观察的时候可以,但实际上就刚才说的风跟那个空没办法相合一样的,现在虚空跟土也好,虚空跟打凿这两个因缘和合也是没办法。

 

所以为什么是在声闻面前说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这个是虚妄的,如梦如幻的可以的,但是真正去观察的话,声闻面前怎么会是因缘和合?你看风大和那个水大、地大、火大,这四大因缘和合,然后就出现苗芽的话,那怎么和合?这三种东西的本质都是不同的,有些是热性的,有些是湿性的,而且比如说火和水完全都是相违的实体,还有虚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怎么会是把它和合呢?所以所谓的因缘和合而产生不存在,原因也是这样的。为什么佛陀前面说是非因缘、非自然,说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所以不是因缘和合。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而且虚空也并不是无中生有,无因当中产生也是不可能的,无因当中任何法都没办法产生的。

 

【若此虚空,】

 

那虚空到底是什么?

 

【性圆周遍,】

 

它的本性圆满周遍的。

 

【本不动摇,】

 

看起来虚空好像是时而有,时而没有,但实际上它从来都是没有动摇过。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

 

为什么我们说虚空叫空大呢?有些注释当中,为什么虚空叫空大的原因,它是周遍的、不动摇的,对吧?它的本体周遍一切的,不动摇的,这个原因,所以叫做是空大。

 

那其他的地水火风这四个有没有呢?这四个有没有这样的这种不动和周遍的原因呢?其实这个也有的。为什么叫四大?其实火大也好,地大、水大它们的本体也是周遍一切法界的,是没有动摇的,一切周遍的,所以称之为五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其实空大也好,火大、水大这些,在圆融义,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它本来都是无生无灭的。

 

我们这个《楞严经》,把三转法轮和二转法轮和一转法轮,好像这三个融合在一起。一转法轮的因缘所生也会提及的;然后二转法轮的一切都是空性,也会提及的;然后三转法轮的一切都是如来藏的妙用、光明,也会提及的。所以说这三个就融在一起,让我们可能一次性地了解佛陀的究竟的意趣。

 

然后佛说:

 

阿难,汝心昏迷,

 

你看现在佛陀对阿难有时候就越来越……

 

不悟四大元如来藏,

 

你就因为太愚痴了,所以你就根本不知道四大的这种本体,本来是与如来藏无离无合的。

 

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你应该看看虚空,是出和入呢?还是非出和非入呢?如果是出是入,它就落入了(《指掌疏》这些里面都讲了嘛)因缘法当中。虚空是真的有出有入的话,那就落于因缘法当中了。如果虚空是非出非入,不能出入的话,那就堕入到自然法当中。

 

所以所谓的虚空,其实是出入也好、非出入也好,这些——

 

汝全不知

 

它的这种真正的本性,你是现在全部都不知道,全然不知。

 

下面跟你讲:

 

如来藏中,性觉真空,

 

他这里跟前面的风大等这些的提法有点不同,你看“性觉真空”,然后——

 

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确实虚空的话,可能我们每个众生也根据自己的业力不同,可能对虚空的判断,虚空的认知,虚空给你带来的这种利害也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虚空,我们世界上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有些是依靠这个空间造了很多的(恶)业,有些依靠这个空间造了很多的善业,有些带来快乐,有些带来痛苦,这个大家应该是清楚的。

 

比如说我们房子里面晚上窗户、门全部关上,有些人说是稍微出一点风好,这样的话,外面的氧气进来了特别好;有些人说千万不要开窗户,不然外面晚上的风有毒,然后入到你的身体,你一定会感冒,你一定会是什么什么;有些人说最好是把那个关上好,关上以后里面的氧气已经开始积累起来了,这样对你的身体很好的;有些说千万不要关,反正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所以我们想作为一个虚空,包括我们屋子里面的虚空,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确实也是不相同的,随着众生的业不同。

 

所以说他这里讲: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

 

比如,刚才不是说是舍卫城的旁边挖了一个井嘛,但一个井出现的话,其实空中也出现了一个井。一个人做出来的这种空,就像我们一个人做了一个小房子,其实这个小房子是他的业力现前的一个小空间,对吧?你住在一个宾馆里面或者是招待所里面的话,这也是你自己的业力现前的一个小空间。这个空间打造了你的现在的世界。

 

十方虚空亦复如是,

 

其实十方当中,所有的虚空也是一样的。我有时候到了一些蚂蚁窝,蚁穴,到了蚁穴的时候,我就经常想,这个蚁穴里面,蚂蚁通过努力它就创造出它的小窝。但是另外也有一个空间,我们人做的那个房间也是一样,为什么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面说,前辈什么什么的,那些现在已经无常了,那我们像蚁穴般的这些有什么可靠的呢?一样的。

 

我们现在有时候看起来都是,我们觉得什么法界宫真的很庄严,这么想的。但其实就是一个大大的蚁穴而已,蚂蚁做出来的一个小小的空间而已。这是一种,我们的善业也好,这个应该算是善业吧,我们在这里大家共同学习了很多的大乘的甚深的法,但是这个是我们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一个空间,十方的虚空也是完全这样的。

 

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所以怎么会是十方有一个固定的,或者说是一个确定的一个方所呢?这个是可以的,那个是不可以的,没有这样的。只要你的业力现前都可以的。

 

循业发现!

 

所以我们的空间,确实任何一个地方,我觉得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以后不管是离开学院也好,没有离开学院的话,我们的前面空间到处都有,看你带来的快乐还是痛苦,跟你的业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人说:“我离开学院以后怎么办?到哪里去?我没有什么去处。”其实可以四方为家,应该可以说是到哪里去的话,空间是有的,因为只要我有业的话,都有的。所以说“循业发现”,我们的虚空应该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世间人无知,他迷惑于什么呢?或者是因缘而产生的,或者是自然而产生的。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些都是我们的分别心的揣度,实际上都不真实的。只要有言说,只要有分别的话,这并不是究竟的实相。

 

所以,我们可能这次分析四大,还是我们对宇宙世界也好,对整个如来藏,结合如来藏当中所显现的众生的各种业感,应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认知吧,虽然这个不算是一种密法的窍诀,但是他这里的分析方法让我们在世间当中,对佛陀的这种甚深言教进一步地产生信心和定解。好吧?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