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答疑音频:

 

思考题:

 

1.别解脱戒的传承有几种?自宗按照哪一种传承来行持?

2.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什么?各宗派有何不同观点?宁玛自宗是如何承许的?

3.最初受别解脱时并未生起出离心,受戒者相续中是否具足真实戒体?若不具足,是否需要重新受持?为什么?

4.对于别解脱戒,佛教各宗分别是如何承许的?

 

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

 

前译传承静命师,尔后释迦西日弘。

 

前面已经讲了释迦牟尼佛宣说戒律以后,又是如何结集、如何弘扬的。那么,戒律传到我们这里,是怎样一个传承呢?国王赤松德赞专门迎请静命论师,从印度来到藏地,由他那里传下来,因此也叫做东传或者东律。这是前译宁玛巴的传承由来。

 

前译派别解脱戒的传承:由圆满佛陀、舍利子等代代相传,后来传到大堪布静命论师、瓦绕那、藏绕色、友给瓦炯内、玛释迦莫内众近圆戒比丘,再向下传。后来传到雅哲银彭塔耶、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然后托嘎如意宝又传给以前跟法王一起求学的嘎巴堪布,现在学院或者说宁玛巴的传承就是这样的。麦彭仁波切著有一个传承祈祷文,专门对释迦牟尼佛到现在的传承上师作祈祷,一般学院在诵戒的时候经常会念诵。

 

在这里,又讲到佛法衰败时期,戒律如何承接的一些历史性问题。在朗达玛毁灭佛教期间,所有出家人必须还俗,整个藏地的寺院全部被毁坏,戒律的传承马上要中断时,上述讲到的玛释迦莫内、友给瓦炯内、藏绕色三位尊者,将律藏驮在一匹骡子背上,前往丹德山【53】。当时,前世就具有殊胜善缘的贡巴绕色大师出家,卫藏的十人受近圆戒,其后,传给乐美赤诚西绕,直至现在。这是人们共称的东律。现在藏传佛教比较普遍的,就是东律。很多历史上说,拉萨或卫藏的戒律全部是从康区和安多地方传上去的。

 

【53】 丹德山,位于青海黄龙县一带。

 

后译派的西律传承:由三大巴拉【54】传下,这个传承以前虽然有,但现在好像已经不存在了。

 

【54】 三大巴拉,即三护论师。

 

中律克什米尔的传承:由龙猛菩萨传下来【55】,后来由克什米尔的班智达释迦西日,传给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等近圆戒比丘,依次弘扬。也就是说,现在萨迦派的戒律,人们称之为中律,是萨迦班智达去印度克什米尔求学后,得到的殊胜法源。

 

【55】 实际东律也可以说是龙猛菩萨的传承。

 

关于律藏的言传,大家可以在其他典籍中了知。以上讲述了别解脱的传承。这样的传承非常清净,麦彭仁波切在传承祈祷文中也讲得非常细致,从释迦牟尼佛一脉相传,一直没有间断过。藏地除一切有部以外,其他都没有弘扬,若对声闻十八部的戒律分别加以弘扬,当时的大班智达也担心发生冲突、矛盾等,因此藏地全部是一切有部的传承。

 

一切有部这一传承当中,前面讲到了功德光和释迦光,尤其功德光所造的《根本律》【56】,在所有修学的律典中非常重要。功德光实际是一位三地菩萨,外相显现为持声闻乘的大德,表面上看来,他并非修学大乘,一生以弘扬戒律为主。《现观庄严论》的有些讲义中说:声闻有几种,有些是真正声闻的根基,有些是化现声闻,有些是宗派声闻。很多人认为:功德光属于宗派声闻,实际是大乘第三地菩萨。

 

【56】 有些书中也称之为《阿毗达磨根本律经》。

 

丁二、所受戒之本体:

 

那么,别解脱戒的戒体到底是怎样的呢?

 

本体出离意乐引,断除一切害他事,

身语所生之缘故,承许其为有色法,

许断心续与种子,自部上下各观点。

 

大家必须了知,别解脱戒的本体,是通过出离心的意乐所引发的。什么叫做出离心呢?所谓的出离心,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出离心和未以菩提心摄持的出离心两种。以菩提心所摄的出离心,即发自内心觉得:一切众生太可怜了,希望所有众生从三界轮回中解脱、获得无上佛果。一般的出离心,希望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另外,别解脱戒的戒体需要断除一切损害他众之事,行持沙门四法。它是欲界所摄的一种戒律。在传戒时,上师需要对你弹手指等作身体的动作,也需要语言的交流。由于是身体和语言所生的缘故,承许其为有表色。

 

很多宗派对别解脱戒的认识有所不同,有些宗派称其为有表色,也就是一种色法。当然,色法有各种各样的,有些人认为:戒律是色法的话,应该有形状、有颜色……这样一来,一个出家人的戒律是否清净,依靠眼睛也可以看得出来,色法之故。实际上,色法的范围比较广,有可以见到的,也有不可见的,如无表色。小乘《俱舍论》当中,对这些名词讲得非常细致。

 

“许”是承认的意思,“断心”指断除恶业的一种心。有些宗派承许:所谓的戒律并非色法。尤其大乘认为:戒律属于一种断心。经部宗认为:戒律是相续转变的一种特法。因此,佛教上下各宗派当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以出离心的意乐所引发、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严禁恶行戒、欲界所摄的一种戒律。这以上,可以说是所谓别解脱戒的概念或定义。别解脱戒应具足什么条件呢?第一,通过出离心引发;第二,断除一切害他事;第三,欲界所摄。别解脱戒的本体需要具足这三个条件。

 

在我们相续中,不论居士戒还是出家人的戒律,都属于别解脱戒。这样的别解脱戒应该由出离心引发。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有一些问题:有些刚出家的人有没有出离心呢?“为了从三界轮回中解脱,我一定要出家”,有没有这种想法呢?如果没有这种发心,到底有没有获得戒体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律藏当中以及很多大德都有非常精彩的辩论。有些人认为:在受戒过程中,如若不具足真实出离心的话,根本得不到戒体。像格鲁派的《戒律宝鬘论》等论典中都有这种观点。克主杰等大德认为:最开始虽然不具足真正的出离心,后来转变为出离心时,相续中的戒体也可以转变为真正的别解脱戒。比如一开始认为:出家生活很快乐,没有头发的话,可能也没什么痛苦。这样就出家了,这时只是一种善愿心。有些受比丘尼戒的时候想:受比丘尼戒的话,地位很高,我应该受。有些人什么发心都没有,反正别人说去受戒,自己迷迷糊糊地就跟着受戒,更不要说“三界轮回犹如火坑,我要从三界轮回中解脱,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等想法了。虽然一开始没有这种真正的出离心,但后来产生出离心的时候,所谓的戒律可以转变。

 

就像难陀的故事一样。难陀非常贪执自己的妻子班扎日嘎,不想出家。后来释迦牟尼佛强迫他出家的时候,一个人准备给他剃头发,他说:“我是释迦族的王子,你剃了我的头发,我以后会割断你的手。”但迫于佛陀的威力,不得不剃。头发虽然剃光了,但他天天想念他的妻子,一直不想解脱。释迦牟尼佛想尽一切办法,先引他到天界,后来又带去地狱,最后终于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一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释迦牟尼佛专门给他讲了《阿难入胎经》【57】。佛陀对他说:你不要想我是最高的婆罗门、最高的佛陀,你一定要想我说的法对你有利,你应去清净处专门修持此经。难陀如是行持,最后真正获得了解脱。

 

【57】 《大宝积经》第 56 卷,也称为《出家入胎经》、《佛说入胎经》。

 

《百业经》当中也讲到,阿难的两个外甥一开始没有出离心,后来生起出离心,也已经获得解脱了。

 

在受戒的时候没有生起出离心,后面是否需要重新受呢?没有必要。《大海论疏》和克主杰等都是这样说的:受戒时不具足出离心,可能当时只是“愿我获得快乐”、“愿我获得寂静”、“愿我离开家庭的痛苦”、“愿我远离感情的缠绕”等等,仅仅是一种善愿心,这不算是真正的别解脱戒,因为别解脱戒的本体必须以出离心引发。但是后来通过善知识的引导,真正生起了出离心,这时最初所受的居士戒或者沙弥戒、比丘戒等,已经转变为真正的别解脱戒了。或者,最初受的是别解脱戒,发起菩提心以后,原来的别解脱戒已经转依为菩萨戒了;在菩萨戒的基础上,受了密乘戒以后,原来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又会转依为密乘戒。同样,原来是善愿戒,在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以后,就已经变成了别解脱戒。

 

在座的有些人,刚开始到底生起出离心没有呢?不好说。即使没有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也不需要重新受戒,现在就应该想:我一定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一旦你的心相续中生起这种心态,从那个时候开始,你的戒律已经变成别解脱戒。这一点比较关键。

 

有人说:与难陀等人无法相比,他们虽然最初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显现上是后面才生起出离心,但他们都是最后有者【58】,凡夫人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凡夫人最开始必须有出离心。也有这种说法。

 

【58】 最后有者:指不再随业力于此轮回中受生,即将证得声闻乘阿罗汉或十地菩萨的人。

 

对于这种说法,克主杰等很多大德以前就驳斥过。像萨迦班智达的有些论典里说:真正的别解脱戒必须要有出离心,但最初无有出离心、后来生起出离心的话,原来的戒律可以变成真正的别解脱戒,就像别解脱戒变成菩萨戒一样。他也是用这种比喻来宣说的,这样应该比较合理。

 

因为别解脱戒由出离心产生,以此遣除了外道戒律;因为断除损害他众之事而遣除了中间律仪【59】;因为是欲界所摄而遣除了禅定戒【60】与无漏戒。

 

【59】 所谓的戒,包括善戒、恶戒、中间戒。其中,善戒指断除一切恶行的戒律。恶戒指发愿长期或者终生受持不善法,比如屠夫若发愿长年杀害旁生,相续中即已获得恶戒。中戒包括恶戒和戒律,如发愿一百天内受持八关斋戒,即善法方面的中戒;若发愿一百天内帮助屠夫杀众生,这就是恶戒方面的中戒。

【60】 禅定戒,一禅到四禅之间所具足的戒律。

 

小乘最低的有部宗认为,别解脱戒实际是身体和语言产生的。身体方面,比如磕头、上师弹手指,以及自己作各种手印等;语言方面,如念诵仪轨、羯磨等,因此,是在有表色与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

 

对于有表色和无表色,《俱舍论》当中有详细说明。有表色指内心的动机通过身语表示出来的一种色法,比如心里想合掌、磕头,身体随之做出这种动作,因为内心的想法在外面显露出来了,这就是有表色。无表色虽然也是一种色法,但是外面显现不出来,就像戒律。他们认为:所谓的戒律,比如比丘、比丘尼相续中的戒律,外面虽然看不出来,但这种色法肯定存在。外表要是能看得出来,我们就不用整顿了……这个人有没有戒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有事宗认为,所谓的戒律,第一刹那从有表色和无表色中产生,第二刹那以后,一直住于无表色之中。

 

《俱舍论》中云:“所谓三种无表色,即戒恶戒与中戒,戒有所谓别解脱。”无表色有三种,哪三种呢?戒律、恶戒与中间律仪,所谓的戒律称为别解脱戒。萨迦班智达的《分析三戒论》中云:“声闻戒律无表色。”他们都认为:所谓的戒律,从外表看不出来,但是以色法的方式存在,因此叫做无表色。无表色既不是心也不是无情法,是除了有情法和无情法以外的一种实有法,像戒律、得绳等等很多法都是这样一种无表色,这是小乘的一种说法。实际戒律不可能以一种真正实体的方式存在,真正去观察的话,这种实体法到底在心脏里还是在头脑里呢?哪里都找不到。只不过是小乘宗的说法而已,真正的无表色是不成立的。

 

那么,戒律真正的本体是什么呢?就像大乘所讲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断心,包括习气在内全部断除的一种心,即真正戒律的本体

 

经部宗虽然也承认戒律是一种无表色,但不承认其实有,而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比如一个人先受了居士戒,当时他的相续是居士的一种相续;在受沙弥戒以后,原来居士的相续已经变成了沙弥的相续,这种相续可以转变的一种特法,即是戒律的本体。

 

唯识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比如不做杀盗淫等恶行的一种心相续和种子。他们的理由是,如若单单是心,就无有相续;若仅仅是习气,毁坏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

 

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比如不杀生戒,与之相应的一种心,就是不杀生戒的本体。《入行论》中云:“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什么叫做戒律度呢?当我断尽恶心的时候,戒律度已经圆满。比如我现在发愿,从此以后再也不杀生,相续中获得了断心,这就是戒律的本体。或者我受了沙弥戒以后,对沙弥十条严格守持,对它的违品绝对不做,这种心和心的种子在我相续中存在,就叫做戒律的本体。

 

大乘唯识宗、中观宗的说法非常合理,他们承许戒律是一种心法,不是一种色法。尤其大乘中观宗认为,戒律真正的本体,应该说是一种断心,什么时候获得了断心,什么时候就已经圆满了戒律度。比如受比丘戒,比丘不准做的所有事情,通过阿阇黎的仪式,已经获得了这种断心,当下获得戒体。这种观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小乘法,从未学习过大乘中观等法门。他们认为所谓的戒律只是一种色法,根本不知道它是一种断心。

 

如是内道佛教中上下各派根据各自心的差别而出现了高低观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应该明白,如果对戒律的基本道理不了知,受多少戒律也没有很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