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所谓的在家活佛,若并非真实具有功德者,管理寺院、居于僧众位之上首有何过患?

3.对“获得上戒的同时即具有下下戒”这句话,应如何理解?请分析一下其中容易存在的误区。

4.以简单扼要的方式,描述一下佛陀十二相成道的过程。

 

 

《三戒论》总说当中,现在正在讲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之间的关系。

此讲中根之方式,橛续时轮金刚言,

具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次第为密宗,

上等中等与下等,然具智慧为主要。

 

堪布云嘎说:本论是以中根者的方式来讲解如何得受三戒的。就像前面所说的,上等根基者如恩札布德一次性同时生起三戒,下等根基者依靠一定的次第性来获得,此处则是按照中等根基者的方式来讲的。

 

所谓的比丘戒、沙弥戒和居士戒,在密宗的地位怎样呢?比如得受别解脱戒的比丘、沙弥以及居士,这三位来到密宗道场的时候,有些人说:“密咒师、居士坐在最高的位置吧……”有些说:比丘应该坐在最高的位置。按照《时轮金刚》和《金刚橛续》的观点来讲,比丘应该坐最高的法座,其次沙弥,然后才是在家人。

 

很多人说:“我有头发、披着白色披单,我就是密咒师……”原来香港一个道场,有一位居士身份的“出家人”——身上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实际是一位居士,二十五号会供的时候坐在最高的法座上。这个道场的堪布特别不高兴,他引用这个偈颂说:根据《时轮金刚》的教证,有什么资格坐这么高的法座?就像他说的一样,从密宗角度而言,对别解脱戒也相当重视。我以前在《密宗断惑论》当中讲过:有些人认为密宗对别解脱戒不重视。实际并非如此,密宗对小乘戒特别重视,对小乘戒的次第也是严格遵守的。

 

那么,是不是对所有人都如此呢?“然具智慧为主要”,在家人中如果有具足智慧者,坐在最上面也是可以的。此处所说的具足智慧,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而是指具足一地菩萨以上的智慧。比如,比丘是一个凡夫人,在家人里面有一位一地菩萨,在家菩萨可以坐在最高的法座上,下面再坐比丘、沙弥……这样排下来,这就是密宗的观点。

 

此论按照中根者的方式来宣讲,得受灌顶时,小乘中的比丘、沙弥、居士,在金刚乘中依次是上等、中等、下等者。

 

关于此点,《金刚橛续》、《时轮金刚》异口同声地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在居士、沙弥、比丘三者中,比丘最胜,在家居士的地位最低。这个教证我在《密宗断惑论》里面引用过。不仅密乘当中,从菩萨乘而言,也是出家人胜过在家人。《经庄严论》中云:“一切出家众,具无量功德,胜过勤持戒,诸在家菩萨。”一位在家菩萨和一位出家菩萨,他们的证悟如果同等,则应出家菩萨坐在最高的法座上。这些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

 

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智慧即相续中具足得地等殊胜功德者为主。一般来讲,次第当然是上述所说的那样,但这些人中若有一地菩萨的在家人或者沙弥,肯定要让他坐在最高的法座上。原来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在家和出家僧众当中,有些在家活佛最好自己坐在低处。如果真正是得一地的菩萨,在僧众里面可以坐在最高的法座上,否则,最好是戒律清净的比丘坐在最高的法座上,这样非常符合戒律要求。但现在很多地方比较颠倒——某某是寺院的活佛,不管下面有多少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也是在家人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有些寺院有这种传统。所以,一般在家人来领导僧众还是比较危险的,除非是真正获得殊胜智慧的证悟者,以在家形象也可以开许。

 

《时轮金刚》云:“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为国王师。”除得地菩萨以外,在家人最好不要做国师。《毗奈耶经》中云:“戒饰作严饰,调柔持净戒,断惩诸鬼魔,即比丘沙门。”《毗奈耶经》在讲还净仪式的时候说:若是一地菩萨,虽是在家身份,比丘亦可在他面前忏悔。因此,不论显宗、密宗,凡是得地或者现见到空性者,可以做出家人的师父。

 

现在有很多出家师父,听说某某是活佛,就马上在这个在家人面前磕头,这位在家人也理所当然的接受……如果未获得殊胜功德,可能对自他都不利。实际上,“活佛”和“在家”合起来,有时候还是比较危险的。

 

前译普集续中说,自利利他大利他,

别解菩萨密乘戒,智者共称若分持,

声闻菩萨持明称,如是共同下二戒,

为无上密之分支,依如海续此宣说。

 

前译宁玛巴的《普集续》当中,对三种戒律是这样分的:自利是别解脱戒,因为小乘希求自己获得成就;利他是菩萨戒;大利他是密乘戒,为什么成为大利他呢?因为密宗依靠息增怀诛四事业,瞬间可以利益广大有情,具有不可思议的方便。

 

这三种戒律,只是反体不同而已,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下二戒,实际全部包括在密宗大圆满当中,如大海一般的续部所宣说的意义,在这里简单明了地作了宣说。本论并非主要宣讲菩萨戒和别解脱戒。前面标题中说“大圆满支分三戒”,说支分的原因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三戒的术语,在别解脱戒时安立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别解脱戒,定是菩萨戒,慧为密乘戒;菩萨戒时,分别安立为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密乘当中,则分别安立为身、语、意三种誓言。其他新译派的说法虽然比较多,但此处主要按照前译宁玛巴续部的根本《普集续》来宣说。《普集续》云:“仅为自利欲获得寂乐果位为别解脱戒。”我有时候想:很多人的戒律,不要说密乘戒,可能为了利益众生受灌顶的清净发心都没有,只是想“我要获得成就,我要获得成就”。虽然灌顶的上师和仪式全部与密宗相合,自己的发心可能仅仅是为了自利。对戒的本体、发心等各方面,希望大家一定要考虑。

 

此续又云:“为他利而欲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为菩萨戒,为广大饶益他众而欲迅速成就双运果位为密乘戒。”双运果位和如来正等觉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密宗不同的一种说法。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灌顶,但灌顶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有些人想“我获得解脱”,有些人想“我的病痛全部消失”。有些人可能什么目的都没有:听说密法很殊胜,我去听一听……。这些人到底得没得到密乘戒也不好说。还有些虽然在某某上师前得受了灌顶,但这位上师到底是否具足法相也很难说;即使上师具足法相,你自己有没有得到真正密宗的灌顶也很难说,可能只是显宗别解脱的一个灌顶,受的也是别解脱戒,这样的话,所谓破誓言的名言也不一定能成立。

 

如是三戒根据“自利利他大利他”来分,自利为别解脱戒,利他为菩萨戒,大利他为密乘戒。依照律藏、经藏与密藏各自所说的教义,以等起、仪轨、时间、所断以及补特伽罗的不同,分别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等起”就是所谓的发心,比如别解脱戒的等起是获得自己寂灭的阿罗汉果位,菩萨戒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圆满正等觉,密乘戒则是为了广大他众而想迅速获得如来双运的果位。所谓的仪轨,别解脱戒通过比丘念诵《毗奈耶经》里面的羯磨事业仪轨;菩萨戒则有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传下来的两大仪轨;密乘在各自续部中都有不同的灌顶仪轨。时间方面也有差别,一般别解脱戒有一天戒和有生之年受持的;菩萨戒和密乘戒则是乃至菩提果之间需要受持。在所断方面,有人无我的违品、法无我的违品等差别。根据不同的根基,有些是小乘人,有些是大乘显宗修行人,有些则是密乘修行人。

 

根据这些不同受持三种戒律,其中,前者为声闻、中者为菩萨、后者为持明者,这一点虽是智者们共同的说法,然而从发心角度来说并不一定。这种说法非常好,仪轨以及口头发愿也许相同,但从发心来讲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密乘真正的戒律,首先需要在见解方面了知等净无二,生起一切皆为清净的见解;以此为基础,菩萨戒体必须具足,也即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密宗非常殊胜的息增怀诛四种方便,利益广大有情众生。如果这些都不具足,单单依靠密宗的仪轨、密宗的上师来灌顶,以自私自利阿罗汉的心来摄持,也许只是得到小乘的戒律。

 

《分析三戒论》【37】中云:“意乐以发心所摄持,仪轨依据声闻宗,八种性别解脱,均成为菩萨别解脱戒。”此处明显讲到,依据发心的不同,虽然依靠声闻乘的仪轨,但是八种别解脱戒也可以变成菩萨戒。一般在藏传佛教当中,比如犯了别解脱戒,恢复的时候需要依靠小乘仪轨;对覆藏性的罪业,根本无法恢复。但犯戒者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话,原本无法恢复的戒体,依靠大乘发心可以恢复。按照小乘自宗来讲,尼众在破了根本戒以后戒体是不能恢复的,依照此处的说法,以大乘发心摄持应该也可以恢复。这种传统,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没有,有些地方听说还是有的。

 

【37】 《分析三戒论》,也称为《辨三戒论》,萨迦班智达著。

 

这其中已经间接说明了,所谓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若以密乘戒摄持,就已经成为不共密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因此,因乘上下的共同戒即为别解脱戒,菩萨乘与密乘的共同戒为菩萨戒,在此处,二下戒说为无上密乘灌顶的分支。具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者在受密乘戒时,别解脱戒成为密宗的严禁恶行戒,菩萨戒成了毗卢遮那佛的誓言。之所以说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是大圆满的支分,原因也在这里。

由此可见,无上密宗总的与特殊的誓言中,总的誓言具足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宗外续的所有誓言。对密宗总的誓言和特殊誓言,下文有详细说明。密宗的特殊誓言当中,由很多具有密意的教义来宣说,共有二十条。

 

不仅如此,以前未曾受过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金刚持密咒师,在获得灌顶的同时,也会具足别解脱与菩萨戒。比如以前从未受过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人,在一位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前获得灌顶时,就已经具足了下二戒。这里讲的金刚持,一般密宗有金刚持佛的名称,或者授予灌顶的上师也可以叫做金刚持。

 

既然灌顶的同时就可以获得别解脱戒,那是比丘比丘尼戒还是沙弥沙弥尼戒呢?不一定。去年有位居士问:“我现在是不是已经成为比丘尼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已经得到灌顶了,不是说密乘戒里面已经有别解脱戒吗?!”实际上,如果别解脱七种戒里面,你连一分居士戒都未守持,菩萨戒和密乘戒也很难得到。《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无垢光尊者说:如果一分善行的戒律都未守持,菩萨戒和密乘戒无法受持。比如一个人连杀生这一条都做不到,他受密乘戒的资格是没有的。因此,得到密乘灌顶时,已经具足别解脱戒,但并不是说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全部受了,或者所有佛制戒全部受完了,不是这个意思。其真实含义是指,如果连一分居士戒都没有,密乘戒律也无法得受。所以,受灌顶者相至少应具足居士戒。

 

如颂云:“别解脱戒菩萨戒,集于持明内戒中,无余皆为我所摄。”这个偈颂,在时轮金刚灌顶,还有一些上师灌顶的时候,经常会让弟子重复念诵。上师首先让大家皈依、发菩提心,在受密乘戒的时候说: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已经全部集于持明内戒之中,所有戒已经为我所摄持。

 

在灌顶之前要念诵此等承诺句。以前学院人不是很多的时候,灌顶之前,弟子们都是站在门外,皈依发心以后,念诵三遍这个偈颂,也即对上师承诺: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灌顶?从现在开始,我会好好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请您开许我趋入密宗坛城。获得开许以后,由金刚上师把弟子带入坛城听受灌顶。我刚来的时候,学院的人不是很多,当时在小经堂那里,每一次灌顶的时候,上师让大家在外面念趋入坛城的偈颂,念完以后才进入经堂,依靠密宗坛城来灌顶。

 

这样一来,具足大平等誓言的持明者相续中,自然包括下面的一切戒律。《密藏续》云:“无上胜誓言,无余而摄集,律藏之戒律,所有无量戒。”也就是说,密乘戒当中,律藏的戒律全部可以具足。比如受密乘戒以后,相续中小乘不杀生的戒全部具足,所谓的无余应该这样来理解。《阿木漏续》云:“为比丘菩萨,瑜伽大瑜伽。”密乘戒的话,实际上,比丘戒可以具足,菩萨戒也可以具足,外续的戒律都可以具足。也就是说,于内三续戒律当中,上述别解脱、菩萨戒和外续的所有戒律全部具足。《戒轮续》中云:“别解脱菩萨,持明之比丘。”比丘有别解脱之比丘、菩萨之比丘、持明之比丘三种。依照诸如此类浩如烟海的续部所说之义,于此论中已经作了阐述。

 

丙五、下三品之总述:

 

三戒各有总缘起,初未得戒得受法,

中得不失护持法,末失恢复方法四。

 

本论下面有三品:别解脱戒品、菩萨戒品、密乘戒品。宣讲每一种戒律的最开头都会讲制戒缘起。比如别解脱戒是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F轮时,制定的戒律;菩萨戒是佛陀在印度鹰鹫山为众多菩萨制定的戒律;密乘戒是佛陀在不定的处所,为密宗信士广转F轮过程中制定的戒律。这些都是最初制戒的缘起。在最初未得戒时,依靠什么方法来得受,这是第二个问题。中间已经得到戒体以后,如何不损害而护持戒律,这是第三个问题。最后万一毁坏了戒律,三戒分别以何种方式来忏悔或恢复,这是第四个问题。每一品都是通过这四个科判来说明,也即缘起、最初未得戒而得受的方法、中间不失毁而守护的方法、最后失毁而恢复的方法。

 

三戒总的道理宣说完毕后,接下来为了解分别所摄之义而总述:概括来说,三戒每一戒都各有以本体分类的方式作谋篇布局之缘起,这是第一个;初未得戒者,通过仪轨等受戒的方法,这是第二个;中间宣说守护所得戒的分类,以及不失毁而护持的方法,是第三个;最后宣说以四门【38】犯戒而重新恢复的方法,共四种。

 

【38】 四门:指舍戒四因,一、不知罪戒;二、不敬上师;三、放逸而行;四、烦恼粗重。

 

〖第一品三戒总说基次第释终〗

 

第二品 别解脱戒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五浊恶世众生的导师、具足善巧方便及大慈大悲的佛陀,色身虽已趣入寂灭法界,但在持戒僧众中,却示现文字相,以分析开遮的戒律来出现。因此说,能代表本师与佛法的,就是戒律。这是中间的连接文。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受戒之本体;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丁一、真实缘起:

 

缘起即于鹿野苑,本师佛为五比丘,

传律为主四谛法,迦叶等尊作结集。

圣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释迦光弘扬。

 

别解脱戒的缘起是怎么样的呢?在最早的时候,本师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律藏为主的四谛法门。之后,迦叶等尊者作了三次结集。后来,大圣者们撰著了《大毗婆沙论》【39】等有关论典,随后由六大庄严中的释迦光和功德光加以弘扬。

 

【39】 一般小乘共同承许,《毗婆沙论》是五百阿罗汉撰著的。

 

按照声闻乘共同观点来说,我等本师释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前,于大能仁释迦牟尼前发心【40】,在资粮道圆满二资粮后,于南赡部洲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期间,成为婆罗门无上童子。自后世转为兜率天圣者白顶天子以来,一直以正法令众天人相续成熟。以前我们根据《敦珠佛教史》的描述,专门对释迦牟尼佛以十二相现世的方式表演过。

 

【40】 有关释迦牟尼佛发愿的过程,在《本师传》中有详细讲述。

 

到了人寿百岁时,以种姓(释迦)、洲(南赡部洲)、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时间(人寿百岁)此五观照明见后,为诸天人宣说净除死堕的法门。其后以六牙白象的形象,从兜率天降下。当时正逢地羊年箕宿月十五日,他由正在受斋戒的摩耶夫人的右侧入胎,将母胎加持成无量殿。按照大乘观点,住胎期间佛陀也是利益了无量众生,为数多人天眷属开示了净除四生【41】的法门。铁猴年氐宿月(四月)初八,母亲摩耶夫人前往蓝毗尼林,当她手持树枝时,便在无有任何苦痛中,从右胁顺利生下身披法衣的佛陀。

 

【41】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佛陀诞生于世,即刻向四方各迈七步,伴随着天人在空中赞叹以及诸多稀奇瑞相,口中朗朗说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陀曾在众敬师等上师前,学习文字、投抛、技艺等,一切学问均卓越超群。后又迎娶释迦族的女子萨措玛、札怎玛、热达吉以及六万夫人,享受安乐。二十九岁时,经净居天劝请出宫,目睹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与沙门,以此为缘,生起出离心。在四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乘着由四大天王撑起的坐骑行于空中来到清净塔前,自己削发为僧。《敦珠佛教史》里面讲得比较广:当时净饭王不开许佛陀出家,后来他向国王的宫殿顶礼三次,以此表示父亲已经开许,然后骑着四大天王的骏马,从空中飞往清净塔。所以我想:有些人出家的时候,如果家里父母不开许,你就往父母的方向磕三个头,这样应该就没问题了。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是这样的。

 

随后,佛陀在知幻力的儿子让破与让雪的儿子胜行二者前,听受了世间禅定;又与憍陈如等五人,在尼连河畔入定于虚空等持中,苦行六年。后经众天人劝请而出定,在前往金刚座的途中,婆罗门女乐吉玛供养了五百头母黄牛的醍醐,使得身体彻底变成金色,又接受了卖草人具祥供养的吉祥草,于是以大士夫的步伐向菩提树前走去。在木马年四月十五那一天,在金刚座上铺草安坐【42】,并立下坚定的誓愿:“乃至未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坐,此垫我身纵干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于此垫不动摇。”初夜时分,魔王口出各种欺骗之词,七魔女以贪欲的伎俩百般诱惑,终究未能得逞。这时,他们又派出千万上亿的魔军,佛陀依靠慈悲等持将它们一一调伏。黎明时现前灭尽、无生之智慧【43】,获证正等正觉菩提。当时,大地震动,光芒万丈,天众赞叹不止。

 

【42】 当时是在金刚座旁边放的吉祥草,佛陀成就以后,吉祥草放在了其他地方。现在印度金刚座佛塔的旁边,也长了很多吉祥草。

 

【43】 对于这一点,是大乘小乘共同承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