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孔雀灭毒》10

听打稿供参考)

 

戊三(讲述往昔因缘)分二:己一、因善缘得人身;己二、因宿愿出家发心。

以宿因缘善缘分,今得此身十圆满,

生起稀有昼夜喜,今何不行利乐福?

 

这个偈颂的意思是:我们今生能够获得人身并非无缘无故,而是依靠宿世的善妙缘分,才得到了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及八种闲暇的人身。这样殊胜的暇满人身极为难得,应当心生稀有之想,日日夜夜充满欢喜。既然如此难得的人身如今已然得到,那为什么还不赶紧行持利益众生的福乐之事呢?

 

我们应该认识到,今生能获得一个暇满人身并不那么容易的事。虽然从数量上看,全世界有多达八十几亿的人口,但正如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贡布多杰所说:“造恶业的人身并不稀有,真正难得的是能行持善法、利益众生的人身。”这样的人身价值超过十万如意宝,极其珍贵、意义非凡。如果我们明白了得此人身的殊胜性,就应当日日夜夜生起欢喜心,珍惜这美妙的机缘,也自然会意识到,如果没有好好利用这个人身来修持佛法,为今生来世创造善因,那实在是极大的愚痴。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常常提醒自己,获得这个人身是多么不容易。佛经中也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诸根难具,信心难生。”这四种难得的因缘如今我们都已具足,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日日夜夜精进修行、广行善法、利益众生?光在口头感慨一下“人身难得”是没有用的,这个人身转瞬即逝,所以我们必须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尽力行持善法。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已年老体衰,恐怕没什么机会了。”但其实只要心力足够,就可以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上不断发光发热。就像虚云老和尚,他在1953年已114岁高龄时,还亲自主持重建云居山真如寺的工作。他不仅投身于建设外在的寺庙,更注重建设僧团内在的道心。因此,只要心力强大,即使年纪稍长,也可以继续为佛法和众生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我们在前辈大德的传记中能看到许多这样的典范,比如莲池大师,他在暮年时仍坚持每天念佛数万遍,长年累月夜不倒单;玄奘大师从印度学成归来后,在十九年间翻译经典不断,直到圆寂之前,仍在翻译《大宝积经》。他们强大的心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也许我们现在还没什么名气,也没做出多大贡献,但至少要有所觉悟:这个人身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前世积累了无数善业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尽己所能,在日日夜夜中珍惜时间勤修善法,不要浪费时光、虚耗生命。其实,只要学会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即使人生短暂,也能完成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当我们拥有这么好的因缘时,一定要积极地行持善法、利益众生。这就是这一偈颂所要传达的思想。

 

己二、因宿愿出家发心:

以清净愿出家已,舍私欲披愿行衣,

得胜心负利他任,入道享用胜乐食。

 

很多人依靠往昔所发的清净誓愿,在今生能够出家修行。这种出家不仅是指小乘意义上的剃度为僧,也包括大乘意义上的“出家”——远离自私自利之心,转入利他的菩萨之道。当大乘佛子舍弃私欲,披上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袈裟”,就承担起了利益众生的重任。这时候大乘行人就能享用到最为殊胜喜乐的美食——不是世间的美味佳肴,而是以度化众生为乐。相较之下,昔日一心专注于营商务农、吃喝玩乐,实在是太可笑的事。

 

出家的真实含义

 

“出家”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舍俗受戒、披上袈裟的这种形式;二是真正进入大乘道,践行利他之行,这其实更加重要。记得2014年我发过一条微博:“剃除须发,不是菩萨的出家;为了利益众生而精进,才是真正的菩萨出家。”当时这条微博的阅读量很高。确实,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仅仅剃头换衣,并不一定就是出家。真正意义上的出家,是你确实发起了愿行菩提心,那一刻你才算正式进入了大乘出家人的行列。大乘的出家人与小乘的出家人是有差别的。大乘出家人最重要的标志,是断除私欲、一心利众。正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即使长期处在地狱之中,也不一定是菩提的障碍;但如果生起了自私自利之心,这才是对大菩提最根本的障碍。

 

很多道友曾经都在上师面前发过菩提心、得过灌顶,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承诺自己要发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受持大乘菩萨戒,正式进入利他的行列。如果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了要利益众生,可实际的所作所为却全部围绕自利而转,那就是对诸佛菩萨的一种欺骗。大家学过《入菩萨行论》和《大乘经庄严论》,就应该知道,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圣者和众生的欺骗,也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表现。

 

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我已在上师和道友面前受过大乘菩萨戒,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自己是否真正有一颗想利益众生的心呢?当然,这种利他心也有深浅之别。帮助别人做些生活中的琐事,比如做饭、炒菜、提水等,虽然也是一种利他的善行,但究竟的利他,是要断除众生相续中的烦恼,把他们安置到三菩提果位,这才是大乘佛教中真正的利他。

 

我们今生能够出家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既然已踏上这条路,就应当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利益众生。这些大乘教义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强调了成千上万次,有些人听得多了,在相续中确实逐渐生起了利他的信念;也有些人听久了,反而产生了厌烦情绪。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但不管怎样,我们有责任不断宣说,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做出行动。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真正有了菩提心,那一切就都具足了。《大宝积经》中提到过一种名叫“阿伽陀”的药,这是所有妙药中最殊胜的,能治疗一切病痛。与此相同,菩提心就是我们相续中最殊胜的珍宝。如果你心中没有利益众生的意愿,只有自我的私欲,那即使表面上是个出家僧人,但内心可能比普通人烦恼更为深重,甚至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或痛哭流涕,那就太值得惭愧了。

 

众生无始以来的业力确实难以阻挡,短时间内很难应对,但我们必须明白:今生极其短暂,如果不好好修持,来世是否还能得到人身,实在难以预料。从前有个故事:一个人去世后见到阎罗王,说自己在人间做了五十年的布施等善事,希望能来世出家。阎罗王告诉他:“凭你这点善根,来世可以做个百户之官,但想出家为僧还远远不够。”由此可见,要成为一位守持别解脱戒的出家人,需要过去积累大量福德资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知无垢光尊者也说过:“世间转轮王的身份得过无数次,但披上袈裟的机会只有一次。”所以,我们现在能披着袈裟、发起菩提心,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因此,我希望大家如果没有特别的违缘,尽量不要轻易舍弃这身珍贵的袈裟。虽然在这个时代,有时候以这种形象面世确实不太方便,甚至要面对很多偏见和限制,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早晚会改变的。如果我们因为时代的压力或其他外缘,就把自己身份的标志舍弃掉,那就太可惜了。

 

当然,有时候为了避免违缘、顺利开展弘法利生的事业,大家可以在形象上灵活调整,以适应环境。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一些特殊的开许,但我们必须把握分寸,否则任何事情一旦过头,就会偏离正轨、走向极端。所以,大家要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行为,否则久而久之,可能会把一些不好的选择变得正常化,那就危险了。我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曾经在上师和道友面前做过何种承诺与发愿,切记勿忘初心。

 

丁二(正行)分三:戊一、立誓断自利;戊二、立誓行利他;戊三、立誓破我执。

戊一(立誓断自利)分四:己一、不求极乐刹;己二、不住寂乐处;己三、不喜寂静处;己四、不求空行刹土。

己一、不求极乐刹:

所有聚众复谛听,恶众如此之残暴,

无缘众生福德薄,我不愿求极乐国。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这个恶劣的时代,自己不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对我们很多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观念上的冲击。

 

这句偈颂承接前面的迎请,在此说道:所有聚集于此的宾客——我们已迎请并观想于前方虚空中的诸佛菩萨、饿鬼罗刹、天龙夜叉、人与非人等——请你们好好聆听下面的这番慷慨誓言。

 

誓言的内容包括什么呢?首先是不求往生极乐刹的立誓:在如今这个五浊恶世,众生极为恶劣残暴。这一点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社会上,都显而易见。很多大德的传记中也记载他们所经历的动乱与纷扰,比如无垢光尊者、阿琼堪布、卫萨空行母、敦珠法王等,他们在显现上也都不满于时局的动荡和环境的恶劣。时至今日,这个世界依然这么残酷。我们都看到,俄乌战争还在持续,已造成上百万人伤亡,巴以冲突也在升温,大量平民和儿童在战火中丧生,这些惨状令人无比痛心。各个国家之间纷争不断、热战频发,冲突逐渐蔓延。整个人类社会不仅面临着战争的摧残,还有饥荒、瘟疫的威胁,与此同时,人们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也在持续加剧。在这个苦难深重的世间,有很多无缘的可怜众生,他们的福报极其微薄,只能随这个恶浊的时代沉沦。

 

大家都知道,现在全球经济不断衰退,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每况愈下,表面上这个社会被描述得一派繁荣,但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说无量寿经》中说过:“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在这个恶劣的世间,众生辛苦求取所需,彼此欺骗争斗,身心俱疲,吃的是毒,喝的是苦,这样的情形从未停息。所以,当我们睁眼看看真实的世界,会发现确实是惨不忍睹,苦不堪言,越来越乱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选择视而不见,对众生的苦难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只求自己欢欢喜喜地求生极乐净土,去阿弥陀佛面前享受无漏安乐,那岂不是违背了大乘佛子应有的精神。

 

当初其他佛都选择前往清净刹土度化众生,唯有释迦牟尼佛发下五百大愿,主动选择来到这个粗恶污浊的娑婆世界救度众生。我们眼看世界如此混乱,众生如此可怜,如果不去帮助他们、不去度化他们,而只求自己能自由自在前往极乐世界,那即便从世间角度看来,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此,这个偈颂其实也是在提醒那些勤修净土法门、一心求往生的人:如果你之所以想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因为你害怕娑婆世界的痛苦,想逃避到一个有吃有喝、无忧无虑的地方,这种心态其实是非常自私的,并非大乘行者的追求。作者的发心非常伟大,就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一样。他在此宣誓,宁可住在娑婆世界,与这些福报浅薄、恶业深重的众生一起并肩作战,也不愿独自前往清净刹土享受安乐。

 

各位道友想必都能懂得这些话。这里每个偈颂文字都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词句,但是,其中的意义却值得我们反复深思。大家一切学过很多大乘和小乘的论典,但很少有这样犀利的语言,能够直接击中我们内心的要害。很多人念了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圣号,希求往生极乐世界,但却忽略了身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其实,这些人也非常需要佛法的救度。一个真正有利他心的人,至少应当从身边做起,为他们讲一些佛法,做一些开示,提供一些帮助,哪怕只是拉他们一把,也许就能把他们从轮回的泥坑中拔出来,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一心希求往生极乐的人们,有必要认真考虑,到底是度化众生更重要,还是自己往生更重要。

 

己二、不住寂乐处:

未积资粮无量鬼,诸恶趣众苦剧烈,

造罪众行如此故,我不喜住寂乐处。

 

作者在这里说,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娑婆世界中,没有积累资粮的痛苦众生无量无边——包括无数对众生造成损害的魑魅魍魉、非人鬼神,还有受苦的三恶道众,以及人间被烦恼牵引、造下杀盗淫妄等自性罪和佛制罪的恶业众生。这些众生的数量如此之多,痛苦如此深重,而所造的罪业又如此严重。光看人世间每天杀害的生命就数以亿计,尤其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使用先进工具猎杀各类海陆众生,数量之多更是难以想象。看到这个娑婆世界充斥着不安和痛苦,我们自己又怎能心安理得地住在一个清净安乐的地方呢?

 

许多人都想效仿前辈大德,前往寂静的深山里闭关修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传统,然而,作为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不应该只是逃避人群、远离红尘,而是应当在具备能力时主动融入社会,去救度那些可怜的众生。如果你只想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安度一生——最好有山、有水、有树、有阳光,把这当成最究竟的目标,那你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我看到很多道友回到家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寂静清幽的隐居之地,每天跟三五好友品茶闲聊,过着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相比起那些在红尘中做不如法之事的人来说,你过这种生活也值得随喜,但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看,如果明知众生正在水深火热中痛苦煎熬,这个时候,你还能在寂静的地方安心地独自享受吗?这就好比母亲已被押赴刑场,天天遭受着万箭穿身的酷刑折磨,而作为她的儿子,你却躲在清净地方与人聊天享乐,这从世间人的角度来看,也完全是不合理的。

 

因此,住于寂静安乐之地,并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当然,一些人选择住在深山老林中修行,这也是可以的,但对于真正发了心的菩萨来说,救度苦难众生才是最重要的使命。虽然我们现在说要去地狱、饿鬼道救度众生,还不太现实,但至少也要试试,在看到身边的旁生遭受杀害时,能不能尽力救救它们?在看到身边的人不懂因果正理,日日造恶业时,能不能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佛法道理?哪怕只是让一个人的心转向正法,开始断恶行善,这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以前热罗扎瓦在寂静处闭关时,本尊就曾现前授记:“你在寂静处独自修行百千万劫,也不如到世间利益众生一刹那的功德大。”

 

我这次看到很多法师确实利他心切,特别想为众生做点事。但也有一些法师,可能因为太累,一直想找个比较安逸的地方休息,有的想去海边,有的想找气候宜人,或物产丰富、蔬果鲜美的地方,还有的想接近一些大施主,最好能有套别墅,先重点度这些有身份、有福报的人。当然,每位菩萨度众生的方式都不一样,我不敢妄加测度。但从形式上来讲,我们应该先拼博一把,不要管那么多。就像世间人做生意那样,利益众生也要敢闯敢拼,先努力“开发市场”,尽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分享出去。

 

当初玄奘大师在印度备受国王礼遇,但他并没有选择留在清净之地独自享受所求得的佛法,而是不远万里返回祖国,毕生努力不懈地翻译经典、讲经说法。所以,我希望一些有因缘的人,既然你曾经在藏地或是其他地方求学多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应当把所学的佛法带回家乡,与亲朋好友分享。先尽量尝试,如果最后实在不成功,那时候你再到深山里去,跟几位知己泡壶功夫茶,过天人般的悠闲日子,那也可以。

 

总之,在做选择的时候,需要认真观察,不要以为自己的决定就一定是对的。毕竟每个人的智慧的成熟度不同,有的人早熟,有的人晚熟,这种差别确实是存在的。

 

三、不喜寂静处:

凡愚对治易变换,魔众意行亦如是,

无常寿命不停逝,我不喜居寂静处。

 

作者这里说到几点不喜寂静处的原因:一方面,世间凡夫虽然有时也会生起一点对治烦恼的力量,比如些许智慧或悲心,但这些往往像空中浮云一样,很快就会消散,即使有人暂时稍有些修行境界,也未必能维持长久。另一方面,魔王波旬及其魔眷属的邪见和邪行,在这个时代特别猖獗。什么是“魔”呢?龙猛菩萨解释过:断慧命者,即为魔。所以人一旦着了魔,他的心念和行为就会被扰乱,变得非常恐怖。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寿命本就无常,时刻都在流逝。正是由于看到这种种情况,我们不该乐意于住在寂静的地方独善其身,因为这样很难真正利益到众生。

 

走出舒适区,开启新征程

 

我们很多道友已到四五十岁,人生已度过大半,等到六七十岁的时候,你们的身体、心态、记忆力各方面都会明显退化,所以,现在留给你们弘法利生的时间,其实也就只有十几二十年。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去做点什么,将来未必还有机会。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众生的可悲境况和自己生命的无常,就不该再贪图安乐,一直住在寂静处独善其身。我们色达喇荣,也被称为“大密虹身寂静处”,很多人都想留在这里修行。但作为大乘行者,对喇荣也不应贪恋,因为我们的使命是度化无边众生。在喇荣当然也可以度众生,很多老一辈的法师多年来在这里讲经说法,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利众之行,但是未来我们弘法利生的方向也必须随因缘而有所转变。

 

度众生的根本就是以佛法来利益他们,如果我们一直守在这个山沟里,除了一些老山羊、老牦牛和老尼姑之外,并没有太多众生可以度。这里的人早就已经被前辈大德传授过无数大法、密法,根本用不着我们再去度化。真正需要我们的,其实是世间五湖四海的众生。外面有很多道场是空的,有很多人心是空的,还有很多人看似在修行,实则相续中充满烦恼,这些才是我们要去度化的目标。所以,大家应该针对各类不同的根基,用各种适合的方式去利益他们。

 

很多道友的佛法水平已足够去给他人传讲,不管你以那种宗派、哪种传承的风格,都有能力去尝试。但我比较担心一点,就是有些人在与人打交道上还欠缺一些技巧,比如沟通方式、善巧方便、遇事的容忍度等等,这些都是弘法利生不可或缺的能力。现在的人内心都比较复杂,所以未必会那么顺利地听你教导。很多人都是“玻璃心”,你一句话稍微说得不妥,就可能引发他们的反感和失望,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所以,我有些担忧你们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是否能具备足够的善巧方便。建议大家多学一学《格言宝藏论》《二规教言论》这类论典,其中有很多关于如何说话、做人、处事,以及对内团结、对外沟通的道理,这些都对我们的弘法事业有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我们大家没必要非聚集在一个地方不可。只要有因缘,就应该到不同的“刹土”中去,面对不同的众生——黄皮肤的也好,黑皮肤的也好,其他颜色的也好。我自己一直是这样想的:出家人应该像蒲公英一样,无论住在哪儿都可以,无论死在哪里也都可以。虽不敢说现在就去地狱度众,只要是能对众生有利,确实让我去哪里都行。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不论居于何处,终究要化为尘土,所以不论怎样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自己内心的不坏明点,一旦真正对心性有所了悟,就不必非要居于寂静处。

 

作者在这里的发愿,正好与一些道友最近的境况和因缘比较相应。你们在这段经历中,应该也清楚看到了众生的无助、魔众的肆虐和自身的无常,所以,相信大家心中都可以放下对寂静处的执念。有些注重实修的人,确实喜欢找个寂静的地方自己待着。前几天我问一位道友是否愿意去负责一个新道场,他说:“不行,我还是想在安静的地方修行。”虽然很多人确实都这么想,但我也希望你们能试着走出去,利益更多的众生。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如果现在不去勇敢尝试,又要等到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机会?现在既然因缘到了,大家正好一边发心,一边遍地开花,把利益众生的事业扩散到各个角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己四、不求空行刹土:

厌憎教法敌众多,成就坚地者鲜少,

浊世恶相如此盛,我不喜赴空行刹。

 

这个世界上,对佛教心怀厌憎的敌人数量众多。历史上佛法曾多次遭受不同宗教或群体的打压,毁佛灭法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禁止信佛、焚烧寺院、强迫僧人还俗等。与此同时,真正获得稳固修行成就的人却非常稀少。在这浊世之中,修持佛法的违缘众多,而成就者鲜少;各种障碍层出不穷,恶兆日益增盛。在此等情形之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想独自前往红色铜山或其他空行持明刹土,那极其不合理。

 

作者在这里表示:他不愿前往清净刹土,而是愿意留在这个世间,面对佛教的众多敌人,要尽己之力降伏他们;面对成就者稀少的情况,要想办法扭转形势。五浊恶世的恶相如此猖狂,末法时代的众生烦恼炽盛,修行人虽多,但获得成就的寥寥无几。正如许多经论所说,有三种事是因时多,果时少——鱼子虽多,但长成鱼的却少;庵罗花虽多,但结出的果实却少;初发心的菩萨虽多,但最终证果的却少。为什么会这样?虽然很多人最初发心、受戒时意愿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就把发心遗忘了,持戒松懈了,善法也不再坚持做了。慢慢下来,就被社会的大染缸染成了其他颜色,最后连自己原本的那点初心都消失殆尽。

 

这样的现象如今确实越来越多。所以,在面对现实中的诸多不完美时,一个人如果只想逃避到一个清净刹土里,这是不符合大乘精神的。当然,如果是像德钦朗巴尊者那样的大成就者,能自在往生空行刹土,有无数空行母以五色彩云般的哈达迎接,随时想走就走,我们自然随喜赞叹。但如果自己还没有这样的境界,那就还是要提醒自己,在修行中不要贪图安乐,而应想着利益众生。

 

我看到有些堪布、堪姆确实拼尽全力投身于弘法利生的事业,这一点很值得随喜。也有些道友虽然不是法师,没有任何头衔,但他们同样在不懈努力——也许这些人将来更有前途。头衔只有少数人能得到,而大部分人则是默默无闻地坚持着学修、践行着菩萨道。就像有些居士,刚来时只是毫无基础的入门者,但后来却越学越好,还在行持善法上带动了很多人,这是非常好的。不过,在带领他人时也要掌握分寸,不能安排太重的任务,否则会给别人带来很大压力,反而容易让他们退失信心。《入菩萨行论》中也说:“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太累的时候应该适当放舍一下,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星期天会要求大家必须休息,要是你一直绷得太紧,很容易产生厌烦感,最后连兴趣都丧失殆尽。对于这些全身心付出、劝导大家行善的人,我们确实应该感谢,但同时也要注意,如果对善法太过执著,有些人可能在时间、体力和精力上跟不上,这样也会让事情变得更困难。因此,带头时一定先要了解大家的实际状况,这很重要。当然,也不能一味迁就那些懒惰之人。他们真正的诉求可能只是每天能无所事事地玩手机、睡懒觉,这样蹉跎下去,最终只会一事无成,任何修行都无法完成。

 

虽然我们不是马上就要前往空行刹土,但也不应特别希求一个舒适安逸的地方。有些道友去到某个道场时,不关心求法,先关心住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花大量时间在这些小事上,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以前我们去外面讲课时,只要有点吃的、喝的,有个地方睡觉,这样就可以了,不会把心思花在挑剔上。我也去过很多学校和道场,无论对方如何安排,只要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就足够了。我从来不会因为屋子不够舒服、饭菜不合口味、身边的人不合心意,就要求更换。有些人为了这些琐事花费了大量时间,最后真正重要的事反而没有办好。

 

将来大家在面对新的环境和人群时,要学会随遇而安,大乘佛子应当如此。在喇荣的时候,我也不是没有能力把房子弄好一点,再找些人给我今天做藏餐,明天做西餐,后天做中餐,但这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些小事上,不如多用于弘法利生。所以,大家在外面不论跟道友相处,还是跟陌生人交往,过程当中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小事。虽然我们欲界众生难免会有各种生活琐事,但在小事上面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和时间。

 

以前法王出去弘法时,从来不要求过多的条件,唯一的需要就是住的屋子明亮一点。他老人家的心脏不太好,在黑暗的环境中会示现不舒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们这些侍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给法王找个亮堂的房间。不过,有些寺院的房间窗户很小,实在没办法。那时候不像现在,能用电话或微信提前沟通细节,接待方怎么安排,我们只有到了那里才知道。即便像法王这样的大成就者,出行弘法时都这么简朴,只要有吃有住就行,没有什么其他要求。所以,大家在外出弘法时,除非有特殊的健康问题,应该尽量随遇而安。一些道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管去到哪里,条件如何,都能很快适应。其实,只要心态调整得好,就能随缘自在,毕竟现在的条件已经比过去好很多了——我们当初连电和水都没有,不是也一样走过来了。

 

所以,大家不要一门心思追求像空行刹土那样的清净安乐之处。否则,你心里想什么,旁人其实都观察得一清二楚。虽然人们表面上依然会恭敬你、称赞你:“啊,师父,您真了不起。”但在私下里,他们也会挑剔你的过失:“唉,这个人虽然是著名的某某道场来的,但看来学得也不怎么样,心里还是有那么多贪念”。关于贪心,世人有很大误解。《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提到:贪心大有必要,因为贪心是实现成功的动力。有些人过度解读这一点,认为一切发展的驱动力都归为贪心,甚至有些藏族人也开始持这种观点,这是不懂佛法的表现。贪心和进取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把这二者混为一谈,那着实有些可怜。什么才是我们内心该真正希求、为之不懈奋进的?唯有利益众生。

 

这部法确实把很多道理讲得极为透彻,如果能早一点讲解,可能会对你们有更大的帮助,但现在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至此,正行部分的第一个内容——立誓断自利,就全部讲完了。下面开始讲第二个科判——立誓行利他。

 

戊二(立誓行利他)分六:己一、常住轮回;己二、常作医护;己三、慈爱邪行者;己四、救度遇难者;己五、恶缘转道用;己六、业惑转道用。

己一、常住轮回:

纵今一切世间界,诸大力者成我敌,

然我一毫亦不动,于此轮回披铠甲。

 

这个偈颂讲的是常住轮回、不求个人解脱的誓愿:纵使现在全世界所有具大力的人或非人,都成为我的敌人,我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愿意长住于轮回之中,披上菩提心的铠甲,去利益这些众生。

 

大家知道,别说全世界都来与你为敌,哪怕只出现一两个强大的对头,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作者在这里因为一心想要利益众生,所以把这些敌人都视为发菩提心的对境,为了救度他们,宁可常住轮回、放弃自己的解脱。这与我们平常的心态完全不同。很多人修行只是为了自己早日解脱,出离苦海,但作者即使受世上无数敌人围攻,还是愿意留在轮回中和他们打交道。《华严经》云:“若欲灭众生,无量生死苦,应建坚誓愿,速发菩提心。”如果我们真想帮助众生摆脱无尽的生死痛苦,就要先发大乘菩提心,披上菩提的铠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这种发愿确实非常伟大。

 

我们平时生活在世间,总是害怕有人来对我们进行攻击、诽谤和伤害,而真正发起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即使他人大肆造谣诽谤,令他名声狼藉、天下共弃,或者用刀剑利刃来刺杀砍割,令他遍体鳞伤、流血成海,他也会坦然接受这一切损害,心甘情愿地留在轮回当中,继续度化这些可怜的众生。其实,当你真正具备这样一种利他心时,这所有的违缘都会消逝无余。过去有大德在修行时,常常受到魔众干扰。虽然有时修忿怒本尊可以暂时压制,但过后又反复出现。直到有一次,他对这些魔众生起了极大的悲心,这时候外在的魔扰就自然消失了。所以,如果你感到身边的敌人越来越多,违缘越来越重,与他人的关系越来越差,那也许正是修行的一个大好时机。

 

有些人经常抱怨道友、抱怨亲人,好像谁都对他不好,到处都是仇敌,因此开始对这个娑婆世界产生厌烦。其实如果换一种思维角度,不再执著于自我保护,敞开自己去迎接这些怨敌:“来吧,不管你要害我、要杀我、要吃我,我都接受。”这样一来反而会发现,原本的恐惧与自伤之心会逐渐减弱,整个世界因此也自然而然变得平静安宁。

 

因此,大家平时在修行中如果遇到违缘,一方面,可以修一些忿怒本尊,比如多念威猛莲师心咒“嗡阿则内则那莫巴嘎瓦得吽吽啪 阿吽吽啪”,或金刚橛心咒“嗡班匝格勒格拉雅吽啪”。这些修法的灌顶和传承是你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所以不论去到哪里,都要好好重视。另一方面,也要放下对自我的执著。因为越是执著自我,就越容易把整个世界视为怨敌。反之,当我们渐渐愿意将自己布施给他人、奉献给众生时,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不再面目可憎,反而会变得温和亲切起来。这就是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总之,达玛绕杰达尊者在这里的观点与我们大多数人截然不同。他没有把解脱放在第一位,而是为了利益众生,主动选择最艰难的挑战——长久留在轮回之中。我看到一些道友也有这样的精神:“哪里最苦,我就去哪里;哪里最不安全,我就去哪里。让我去试一试吧!”这种心态非常了不起。

 

己二、常作医护:

世间漫布传染病,严重瘟疫流行时,

愿为医生或护士,披上威猛大铠甲。

 

这个世间常有疾疫肆虐,就像前几年的新冠疫情,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那时处处要查健康码,绿色、红色、黄色不断变化,我们许多人都因此寸步难行。很多那个时期的专有词汇,现在都已经被大众遗忘了,还好当初我特意写了一些日记,现在偶尔翻看,当年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令人十分感慨。

 

现在,许多瘟疫依然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地流行,众生也时刻受到各类疾病的威胁。我自己前阵子喉咙很不舒服,怀疑是不是得了食道癌,因为我父母就有过类似的病史。当时我心里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检查后发现只是有些感染——可能是新冠病毒,好在最近不怎么痛了。

 

当瘟疫蔓延、疾病流行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恐惧不安,害怕靠近病人。但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在这个时候就会勇敢地挺身而出,担当起医生或护士的责任,披上勇猛的铠甲去救死扶伤。正如《入菩萨行论》中说:“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如此伟大的发愿,正是大菩萨的行境。我们有不少道友也在学习医术,包括中医、西医、藏医,还有其他国家的一些传统疗法和草药药理。如果我们确实有一定的智慧和充足的时间,去学点医术来利益众生,也是很有意义的。佛陀在因地也曾多次成为医生。

 

当医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现在有些医生的行为却非常可怕。我们时常看到有医院被曝光“小病大治”“没病乱治”的现象。一个普通头痛,却被诊断为脑淤血;一个小小的感冒也被说成重症。有些病人莫名其妙被动了根本不需要的手术。普通老百姓面对这些乱象也只剩无奈,因为根本无法判断,除非自己有神通。

 

这部《修心孔雀灭毒》内容非常深刻独到。我这次讲课时给大家稍微扩展了一些内容,其实仅从字面上看,大家也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趣。如果我们将本论的意义与自身的修行和内心状态相对照,便会发现,古代大德的思想精华,即便已经历千年岁月,依然与我们当下修学大乘佛法的所思所行完全相应。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深入思维这些重要的道理,否则白白自称大乘佛子,却连基本的大乘精神都不懂,那就太可笑了。

 

我们平时不论帮助众生,还是对治自己的烦恼,都要用到所学的法义。因此,持续闻思非常重要。古人说得好:“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二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不学习,整天玩手机、睡懒觉,即使你曾经修行很好,慢慢也会变得越来越差劲。我看到外面有些道友,以前很精进,但因为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受环境影响,慢慢就懈怠了。照这样下去,再过一两年,恐怕会完全退化到未出家、未学佛之前的状态,那确实很可惜。所以,我希望大家依托一些强制性的力量,尽量住到清净的道场之中,因为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与志同道合的道友同行在一起,大家保持相同的见解与行为,就不会轻易退转。

 

遭遇变故时,有些人能将其视为一个行动的良机,借此利益更多的众生,但也有人会将其视为一个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不管怎样,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路,并坚定地走下去,不要彷徨犹豫。我以前也讲过:父母在世时,应该积累资财,做到生活自理;上师在世时,应该断除疑惑,做到修行自理。现在很多人确实到了要靠自己的时候了,希望你们在面对未来的道路时,每个人都能拥有自我抉择的智慧,以及独立修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