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孔雀灭毒》09

听打稿供参考)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达玛绕杰达尊者的《修心孔雀灭毒》。

 

己二、宁己堕落而护正法:

如是若破别解脱,恐自将堕大恶趣,

不降灭佛诸敌魔,破誓敌魔是应诛。

 

前面我们讲到,在佛法遭受严重破坏时,宁可暂时舍弃别解脱戒也要护持正法。这个偈颂承接前文,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强调的角度略有不同。

 

这里说道:有些人害怕自己破了别解脱戒,比如杀生、妄语等四根本戒,担心破戒后来世会堕入恶趣,因此,即便佛法正面临灭顶之灾,他们也不愿意去降伏那些破坏佛法的怨敌与魔众。明明有能力却不作为,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应理的。这里所说的“破誓敌魔”,指的是那些毁坏佛教的破誓者、怨敌和魔障,这些都是应当被降伏诛杀的对象。

 

作者在此强调,在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保护佛法。虽然平时守护别解脱戒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尽量做到护戒如目,但如果佛法真的遭到破坏,而你又有能力去制止这些恶行,那就不该因为害怕犯戒就选择明哲保身、袖手旁观,这样做肯定不合理。

 

从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来讲,我们宁可舍弃一己的戒律和生命,也要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大家都学过大悲商主的公案:佛陀的前世大悲商主与五百商人一起出海,当时有一个短矛黑人混在其中,意图杀人劫财。这五百商人都是菩萨,如果短矛黑人真的杀害了他们,不但他自己会堕入地狱,而且佛教也会因此遭到损害。于是大悲商主发起了极大的菩提心,宁可自己承受杀生的果报,也不愿看到佛法衰败、菩萨被害。最终他诛杀了短矛黑人,以此功德圆满了自己的利他事业。这说明,如果自己有能力,在必要情况下做出舍小取大的决断,也是一种重要的权宜之法。

 

前面我们讲过拉隆·拜吉多吉的事迹。他是莲花生大士的传承弟子之一,虽然身为出家人,但是为了阻止朗达玛灭佛,他亲手刺杀了这位暴君。事后他深感自己已经破戒,于是前往青海,在如今尖扎县的一处岩洞中精勤修行忏悔。他将射杀国王用的弓箭埋在岩洞外面,后来人们将那副弓箭视为圣物,在那里建了一座万佛塔,现在已是当地的一处旅游景点。上节课我们也提到,由于朗达玛的灭佛运动,藏地出家戒传承几乎断绝,幸好有玛尔·释迦牟尼、约·格威穹和藏·绕色三位尊者,把律藏带到青海保存了下来。后来贡巴绕色等人请求受比丘戒,因为传戒必须有五位阿阇梨在场,于是他们找到了拉隆·拜吉多吉,但他说:“我已杀人,不堪为传戒师。”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两位汉地比丘,这才补齐人数,传下了比丘戒。所以,藏传佛教的戒律可分为上传承和下传承:上传承是前弘时期由静命论师从印度传至西藏的戒律传承;而下传承就是后弘时期在安多和康区恢复起来的戒律传承。

 

从表面上看,拉隆·拜吉多吉作为一个出家人,故意刺杀了国王,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实际上,如果当时他没有出手,佛教的灾难将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从密乘的教义来看,他的行为算得上为护法护教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实际上,不仅密宗有这样的观点,在显宗中,为了护持佛法、保护众生心相续,也不能对有损佛法的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阿含经》里有这样一段公案:一次,舍利弗尊者在僧团中讲解可以灭尽三界中一切受想的灭尽定。当时舍利弗对众人讲道:“成就戒定慧的圣者,即使今生未能得到此定,来世转生于天界,也可以得到。”在座有一位乌陀夷尊者,当着大众的面提出异议。他认为,如果已经转生到天界,就不可能再出入灭尽定。无论舍利弗怎样重申观点,他始终固执己见,并在僧众面前不断驳斥。最后,舍利弗只能保持沉默。释迦牟尼佛见此情形,并没有直接替舍利弗说话,而是严厉呵斥了多闻第一的阿难:“你明明知道真理在哪一边,为什么眼睁睁看着舍利弗被愚痴之人诘问,却袖手旁观、不去制止?你不站出来维护具有正见的长老,任由邪论蔓延,这是缺乏慈悲心的表现!”——表面上佛陀是在责备阿难,但实际上是在给所有比丘示现一个重要的道理:当持正见者面临诤论、当真理与谬误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站在真理的一边,坚定地维护正法。否则,如果任由错误的说法传播开来,正法就难免受到损害。

 

从这些公案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在大乘显宗还是密宗中,如果有任何人对佛法造成危害,我们都应该及时采取行动,予以制止或降伏。藏传佛教中为何有一些以猛咒进行降伏的修法,原因正在于此。这类修法对于维护佛法确实是极为重要的。

 

有些道友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遇到立场不同的人来进行询问或责难。其实,他们有时候也很怕我们用密法来诅咒他们。以前听说有一位道友遇到了态度恶劣的问话,于是故意吓唬对方:“我可以念咒语诅咒你们全家。”结果那人果然害怕了。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年我们学院被拆时,有一位工作人员私下来找我解释:“我们也是不得已执行命令,听说你们有些很厉害的咒法,请千万不要对我们念咒。”可见,他们心里其实相信密咒的力量。

 

确实,许多古代公案和小说影视中,都提过密宗诛法方面的特殊力量。历史上也不乏通过咒语来抵抗恶人、保护佛法的例子。那些参与毁佛恶行的人,后来一个个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恶报,甚至最终家破人亡,这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当然,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迷信或邪说,你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但无论如何应该知道,世界上确实存在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效果往往不可思议。所以,大家在这方面还是应该小心谨慎为好。

 

那么,是不是对每个伤害自己的人都要降伏呢?接下来的内容就重点讲解这个问题。

 

己三、颠倒护正法:

烦恼业缚愚痴者,不顾教法及众生,

唯于害己之怨敌,嗔怒持咒行诛法,

持戒与否诚可疑。

 

这个偈颂共有五句,与前面的断句略有不同,但整体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这里讲到,有些被贪嗔痴等烦恼和十不善业所束缚的愚痴众生,他们根本不顾佛法的兴衰,也不考虑众生的安乐,唯一在意的,就是报复那些伤害过自己的怨敌或魔类。一旦受到一点点损害或威胁,就以强烈的嗔恨心念诵猛咒、行持诛法,想要降伏对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极其不合理的。如果出家人或居士以害心做这样的事,那就难说他相续中是否还能保持别解脱戒的戒体,至于大乘菩萨戒是否存续,那就更值得怀疑了。

 

这个偈颂主要是提醒我们:遇到仇敌或关系不好的人时,千万不能轻易修诛法去攻击对方。如果你是出家人,那可能会因此破根本戒;即便是未受五戒的在家居士,既然已经皈依三宝,就不能以恶心伤害任何众生。你明明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仅因为一点个人恩怨就去伤害他人,这种行为是非常可怕的。

 

在世间确实存在一些人,他们把藏传佛教的密法当成一种对付敌人的工具。如果持有这种看法,那就完全误解了密法的真正意义。其实不只是密宗,在显宗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瑜伽师地论》中就说过:如果看到众生将造恶业而堕落无间地狱,那宁可我来断他命根,避免他造业,纵然我会因此堕落,也不愿让众生堕落受极大苦。如果有这样的发心,那不仅不会堕落,还能增长自己的功德。可见,在大乘佛教中,当看到佛法衰败、众生受苦时,应当生起难以忍受的悲悯之心,想尽一切办法去加以救护,而不是为了个人私怨去伤害他人。

 

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身边有人无缘无故地陷害你、威胁你、伤害你,这时候,即使你有降伏对方的能力,也不能随便去修。我听说过,以前有一些居士,动不动就以嗔恨心念些忿怒咒语,向自己的对头发起攻击。这种做法是非常可怕的。真正要修降伏法,只能是为了护持佛法、利益众生而修,绝不能出于个人的嗔心害心来修,否则会有极大的过患。

 

修降伏法,必须以空性见和慈悲心来摄持。藏传佛教的历史中,也有修玛哈嘎拉、金刚橛法门,最后却把自己变成了魔的例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没有以空性见来摄持,把敌人和自己都当作真实存在的自相,以实执而修;同时,他们也没有慈悲心。要知道,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会把众生当作真正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下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大乘佛法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空性见和慈悲心。如果不具备这两个前提,即使你拥有再大的神通或威力,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以前在藏地有一个人,修忿怒法门很厉害。他住在一个村落中修行时,因为得到了很多信众的供养,被歹人惦记上了,就找机会放火烧了他的屋子,并将他杀害。这个修行人在临终时生起了极大的嗔恨心,发下了恶愿。结果他死后变成了一个厉鬼,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许多危害。后来,另一位专门修忿怒本尊的瑜伽士也来到那个地方修行。这个厉鬼就不断作祟,想要伤害他。这位瑜伽士本身也有很强的能力,于是便与厉鬼展开较量。厉鬼现出极其可怕的忿怒相,身高数丈,一只脚踏在一个山头上,另一只脚踩在另一个山头上,威猛无比,令人望而生畏。这时瑜伽士也现出了自己的忿怒本尊相,但相比之下,他的身形远不如对方高大,头部才刚刚到达厉鬼肚脐的位置。他一看形势不利,知道自己无法战胜对方,便开始反思:“我修持佛法,最终难道只是为了争斗吗?这样做除了伤害众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对这个厉鬼生起了极大的悲心,不由地落下了眼泪。而就在此时,因为这一念悲心的力量,厉鬼瞬间倒下,最终获得了解脱。

 

不管这个故事是事实还是传说,我们都应该时常以此警示自己,小心堕入魔道。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违缘损害,可能是人类造成的,也可能是非人鬼神等造成的。但只要你是一位真正的大乘密宗修行人,在这种时候就应该想办法去救护他们、超度他们,而不是用嗔恨心拿着金刚橛、念着“吽吽啪的啪的”,气势汹汹地去对抗、去降伏。正如《前行引导文》中所说:“喊一百遍‘救我护我’,不如诵一次‘吃我携我’;向一百位本尊祈求救护,不如将身体布施给一百个鬼神为食。”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修行不是为了伤害众生,而是为了利益众生、护持佛法。

 

团结和合即是护法护教

 

维护佛教,对于每一个大乘行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责任。我们以前也讲解过护持正法的功德,这方面的道理大家应该很清楚。我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在有生之年,如果有能力,就应当尽心尽力地护持正法;如果实在没有能力,至少也不要做损害佛教的事。无论是对佛法的形象,还是佛教中的僧人和居士,我们都应尽力维护。所谓维护,一方面是要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另一方面,就是要尽量不说他们的过失。在佛教群体中,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是是非非。有些佛教徒非常了不起,他们具有修证、持戒清净、具备种种功德;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是因为在世间无法立足,才进入佛教圈里混日子,他们虽然披着袈裟、拿着皈依证,但只是为了自己谋生而在佛教群体中赖着不走,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不管怎样,我们作为佛教徒,应当保持内部和合,包括在道友之间、上师之间、教派之间,都要尽力维护团结。佛教本就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宗教。如果我们自己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那就是作茧自缚,完全没有必要。佛教的精神如此广阔,利他的行为如此伟大,既然我们发愿要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那又怎能对佛教内部的同胞们水火不容呢?这种做法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自他都会感到可笑。

 

真正的大乘佛教徒,面对世间种种纷争、冲突、计较,应当以超然的心态来看待。在大乘行者眼中,这些都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多谈。当然,佛教徒中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人修行很好,也有人修行不好,各种现象都有。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真正依靠佛教的精神来学习和践行,我们就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且不谈大彻大悟、证悟空性这样的高深境界,仅仅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佛法对我们应对生活、解决痛苦、过好人生,也会发挥极大的帮助作用。这就是佛法无与伦比的价值所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佛法的智慧甘露中汲取到了营养,因此活得更加开心自在。真正的修行人,无论身处天地之间的任何角落,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从容面对、坦然接受。但如果我们学得不够、修得不好,就很容易把自己困在一个狭隘的囚笼之中难以自拔,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经常可见。

 

所以,关键是要看我们如何修行,而修行的前提,就是要先懂得佛法的教理,尤其是历代前辈大德们的教言。就比如这部《修心孔雀灭毒》,作者虽然距离我们那么久远,但他所表达的大乘思想,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源泉。在藏传佛教中,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许多高僧大德,他们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方面的理念,与达玛绕杰达尊者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一味一体。这一点,大家从文字种可以清晰地看到。

 

丁二(略说弘法)分三:戊一、应行与不应行;戊二、所行严谨;戊三、智愚差别。

戊一、应行与不应行:

为诸佛陀所谴责,一切自利莫行持,

十方如来所称叹,不论为何当奉行。

 

最受所有佛陀谴责、呵斥的,就是自私自利之心。这不仅被佛菩萨所否定,也被金刚上师们所呵责,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这样做。一个自私心很强的人,就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看不惯他,更何况诸佛菩萨呢?相反,为十方如来交口称赞的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心。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尽力奉行利他之行。所以,这个偈颂指出了什么是应行,什么是不应行——应行的是利他,不应行的是自私自利。二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我们应当明确区分。

 

诸佛来到这个世界,不为其他,唯一是为了给众生转法轮。《妙法莲华经》中讲过:“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多宝如来即使早已涅槃,仍然会为了闻法而现身于世,我们作为后学弟子,又怎能不精进于佛法?佛陀最欢喜的就是众生能获得利益,这一点与凡夫人截然不同。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过:“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如果众生快乐,佛陀就会欢喜;如果众生受苦,佛陀也会悲伤。所以,十方诸佛最赞叹的,就是利乐众生的行为;最不赞叹的,就是只顾一己私利、不惜伤害他人的自私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利他心的人,无论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与赞叹,而那些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甚至损人利己的人,最终会把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其实在世间也有很多人,虽然没有正式发过菩提心,但他们确实做出了舍己为人的壮举。我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感人的事迹:一艘船只遇难降沉之际,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向落水者紧急施救。有一位银行家虽然也身处险境,但他一直把获救机会让给其他人,自己则奋力帮助落水者,先后救起了好几个人,最后自己却因为体力耗尽,不幸溺水身亡。所以,世间人出于道德良知、职业责任和本能的善良,也做过了无数值得敬佩的利他之行。反观我们这些学过大乘佛法的人,在这方面是否比得上他们呢?这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先不说舍己救人这样的大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应该在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尽量减少自私自利。尤其是有些人在外面工作、弘法或修行时,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其实,这正是修行的一个好机会。通过与众生的接触,我们可以克服我执,锻炼自己的利他心。但有些人不这样想。比如一些原本住在寂静山林、清净道场的人,过去自己一个人住,习惯了独立的空间,后来一旦到了集体环境中,就开始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个座位、一张床铺、一顿饭食之类的小事而生起烦恼。这种表现其实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大乘佛法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利益众生,至于自己的生活条件、资具享受,对真正的大乘行者来说,根本不值一提。然而有些人平时表现看似还不错,嘴上也很会说,但与他人实际相处之后,很快就会原形毕露。表面功夫做得虽好,但内心其实充满了种种丑陋的恶念和自私自利的想法,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不仅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特别赞叹具有利他心的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对这样的人格外赞赏。比如说十个人一起做事,其中一个人总是愿意帮助别人、随顺别人,自己没什么私心,跟谁都能相处愉快,那么他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相反,有些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不错,但在实际做事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让人感到不舒服、不满意,根本原因就是我执太重。如果我执猛烈作祟,言语和行为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一般来说,在一个道场或团体中,我们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谁真正具有菩提心,但只要在一起生活、共事一段时间,旁人就会逐渐看清:原来他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己,虽然我们暂时不敢空谈利益无量无边众生那么宏大的愿景,但至少可以从身边做起,对日常接触到的每个人,尽量提供帮助,而不要有任何伤害。如果你有一些能力和特长,不妨把它奉献出来,服务他人。这其实就是大乘佛教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所谓修行,并不一定非要在坐垫上做毗卢七法、闭目观想。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次语言行为,都可以是修行利他的体现。

 

戊二、所行严谨:

诸具慧者应了知,一切所行之始终,

若违佛法舍命弃,外不害他兼利己。

 

具有智慧的人应当清楚了知,自己的一切行为,自始至终都应尽量如理如法地行持。要是某个行为违背了佛法,哪怕需要舍弃生命,也要坚决将之舍弃。如果你在外在行为上不损害他人,自然就是在利益自己。但如果损害了他人,最终也会间接伤害自己。

作者在这里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者,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尽量避免违背佛法,尤其是不能伤害众生、破坏佛法。我们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否则一旦做出了有损佛法和众生的事,要想清净罪业就难如登天了。《大宝积经》讲过:“宁舍身命不诽谤法,宁舍身命不谤菩萨,宁舍身命不亲近恶知识,忆念诸佛无有厌足。”作为凡夫人,我们很难保证一丝错误也绝对不犯,但不论如何,至少要守住底线,绝不能做毁坏佛法的事。

 

现在有个别曾出过家或学过佛的人,也许是因为着魔或者业力现前,竟转而对佛法大肆攻击。比如有个人从小生长在佛教家庭,但后来不知为何对佛法越来越排斥,甚至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各种诽谤。末法时代的众生普遍缺乏理性分辨能力,听他说得煞有介事,就盲目相信,于是这人的粉丝越来越多,自己也洋洋得意,以为自己的观点有多么高明。其实,这些众生是非常可怜的。在这个网络时代,造业的力量会成无数倍地扩大,多少人在不经意间就造下了极其可怕的恶业,实在可悲。

 

但无论如何,我们要经常追忆前辈大德们的事迹。无数人宁可舍弃生命,也绝不损害佛法、伤害众生——这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誓言,哪怕到了生命尽头,也不会放弃这样伟大的誓愿。大约在十二世纪末的时候,印度的那烂陀寺遭到异教军队的破坏。当时敌军统帅给成千上万的僧人学者们下了最后通牒:“你们如果肯舍弃信仰、唾弃三宝,就从北门出去,这样可以有条活路;要是坚持不放弃信仰,就从西门出去,等着被杀掉。”结果,大部分人毫不犹豫选择从西门而出,慷慨赴死。鲜血染红大地,场面悲壮感人,成为历史上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我小时候也曾目睹到过许多类似的事迹。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曾皈依上师三宝、发起菩提心的人,不论遭受怎样的批斗和折磨,他们内心都坚守着自己的誓言,绝不肯舍弃和破坏佛法。他们中有人说过:“我宁可舍弃短暂的人生,也不愿在众人面前毁谤佛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到了重大关头,能不能保持这样坚定的誓愿?

 

学佛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坚固的定解。大家学习了《定解宝灯论》,就该知道一切在于内心的境界,而不是外相上的标准。一个修行人,外表多么如法,言谈多么动听,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看内在是否有坚定不移的智慧、信心和誓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戊三、智愚差别:

愚者渐次未得见,智者明了如指掌,

 

愚者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听过无数遍的讲解,仍然无法通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而智者只要闻思一两次,就能对关键要义完全理解、了如指掌。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虽然在道场中学了很多年,依止过多位上师,闻思过大量经论,但内心对佛法的理解并不扎实,稍微遇到一点违缘,甚至些许风吹草动,他们就立刻动摇,人云亦云,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由于心中没有树立坚实的见解,这种人很容易被外境所转。我们有时看一个人表现不错,对他抱有很大期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来却发现他内心见解并不坚定。更何况一些愚痴之人,虽然已经在山上待了很多年,学了很多法,但始终浑浑噩噩,对根本的道理压根无知无觉。反观一些有智慧的人,他们虽然在道场里待的时间不长,学习的经论也有限,依止的善知识也不如别人多,但他们一听即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通达佛法的核心要义。

 

以前阿琼堪布修行时,他的上师就曾说过:“你跟其他人不同,你有前世的习气,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都会很快得到验相和感应,能够契入佛法最深层的秘密之义。”确实,人各有别,不能一概而论。国王和仆人都是人,但不可能没有差距。同样,在修行人当中,也有各种不同的根器和心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智者和愚者之间确实有极大差别。智慧是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我们想有就能有。要提升智慧,一方面可以祈祷诸佛菩萨和护法神,另一方面自己要不断精勤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就能逐步开启通向甚深佛法的智慧之门。要是自己不努力,就算在道场里再待多少年,也很难真正开窍。

 

我们平日在外跟人接触时也会发现,有的人已经出家多年,但却连出家的基本道理都搞不清楚;有些人学了十几二十年的佛,可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真正上路,不说理解大经大论的高深法义,就连最简单的佛理都一知半解,甚至连基本的威仪都没掌握,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

 

愚者无论怎么引导,都很难有所领悟;而智者只需稍加指点,立刻就能明白个中的关要。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升智慧。

 

丙三、摄义:

此乃勇士所行持,是第四品摄毒精。

 

以上所述即是勇士所行之法,是第四品的甚深窍诀。

 

第五品、摧毁我执

乙五(摧毁我执)分五:丙一、初义;丙二、真实义。

丙一(初义)分二:丁一、品名;丁二、顶礼。

丁一、品名:

孔雀漫步乌毒林。

 

孔雀在剧毒的树林中悠然漫步,这些毒物不仅不会对它有任何损害,反而能滋养它的羽毛和身体,给它带来别样的利益。这就是孔雀独有的特性。同样,大乘佛子在违缘、痛苦与艰难的“毒林”中修行时,也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一般的凡夫很容易被困难打倒,甚至一蹶不振,但真正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即使身处末法时代,面对重重违缘,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自在而行,不仅不受影响,还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见修行果。

 

这是本品开头固定的点题之句。

 

丁二、顶礼:

顶礼至尊阎魔敌!

作者在此顶礼了他生生世世的本尊——至尊阎魔敌。

 

丙二(真实义)分三:丁一、前行;丁二、正行;丁三、后行。

丁一(前行)分三:戊一、迎请世出世间宾客;戊二、请听立誓之语;戊三、讲述往昔因缘。

戊一(迎请世出世间宾客)分三:己一、祈请黑法恶魔;己二、祈请天龙非人;己三、祈请魔天圣众。

己一、祈请黑法恶魔:

心怀恶毒及嗔恨,黑方众皆来至此,

食肉饮血亿万众,今日来我有情前。

 

这一品主要讲的是断除我执的修法。这类似于我们学过的断法——首先要将自己的身体观想为甘露供品,然后邀请各种世间与出世间的宾客前来,对他们上供下施。这个修法在《前行引导文》与《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有详细说明,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修断法功德很大。世间人每天都在强化我执,一切是都为了保护这个“我”,结果越是保护,反而越增加烦恼痛苦。大乘佛子则完全不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五蕴观想为甘露,全部供养布施出去,以此来摧毁我执。一旦没有了“我”,邪魔外道自然也就无法对你施加任何伤害。破我执是最好的解脱方法,因为我们在现实中往往越执著,就越痛苦,越放不下,就越保不住,所以,只要我们真正放下这个“我”,许多顺缘反而会自然而来。

 

在这个断除我执的修法中,会迎请三类宾客前来应供:第一类是黑法方面的魔众。这些魔众通常心怀恶念与嗔恨,喜欢饮血食肉,数量极其庞大,数以亿万计。此时修行者对他们发出召唤,邀请他们来到自己面前享受款待。

 

无我方能无畏

 

我们平时因为我执的关系,会害怕魔祟鬼类来加害自己,这是普遍的心态。其实,如果敞开自我,它们要来,就任它们来,这样一转念,反而就没那么恐惧了。有些人胆子比较小,天一黑就不敢出门。以前我们学院还没通电的时候,夜里要去牛粪棚里取牛粪是很吓人的事,因为没有灯,也没有手电筒,一片漆黑中仿佛鬼魅丛生。有时候伸手一摸,摸到一块破布,还以为是具尸体,自己吓自己一跳。

 

记得我小时候放牦牛,一大早就要上山,有时走在山路上,远远地看到一个黑影,以为是老虎来了,当时心里特别害怕,后来才发现原来只是牦牛而已。还有一次我看到一群游客在河边野餐嬉戏,忽然一头母牛大叫着从旁边跳出来,要找自己的小牛犊。这群游客瞬间惊慌失措,竟然全都跳进了河里。幸好河水不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母牛没什么好怕的,但他们可能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猛然间被吓坏了。

 

总之,我们的我执越重,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就越强烈。所以断法的精髓就在于,干脆彻底把这个“我”舍出去,邀请所有魔众过来:“你们想吃我的肉,那就吃吧;想喝我的血,那就喝吧;想要我的财富、我的性命、我的一切,我都给你们。”当我们完全舍弃自我,任众生予取予夺,这个时候,一切伤害反而会失去力量。

 

己二、祈请天龙非人:

天龙夜叉诸部众,乐神非天腹行众,

空游饿鬼无边众,讨债鬼魅皆来此。

 

第二类宾客是天龙非人,包括我们佛教中的“天龙八部”——天、龙族、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乐神乾达婆;还有大腹鬼、人面鬼、空游饿鬼等无边饿鬼众,以及我们过去的冤亲债主、附体鬼魅等各类非人。现在将这些宾客全都邀请至此,把我们自己最珍贵的身体、财富和生命全部布施给它们,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当然,这种修法并非一般行境,只有密乘中断除我执、安住空性的修行人,才能真正做到。普通人虽然嘴上也能照仪轨念诵,但如果鬼神真的前来索求,他们未必承受得了,甚至内心会感到恐惧畏缩,担心对方会夺走自己的性命、伤害自己的身体,根本不敢实际召唤。这种顾虑的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证悟空性,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利他心。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不再执著自身,为了利他不惜代价,那么他对身体、寿命、受用等关于自己的一切都能不再留恋,可以像看待石头木块一样抛诸脑后。

 

所以,我们在日常修行中,经常修持断法、观想舍弃自己的身、语、意,对于放下我执是非常有效的。麦彭仁波切所造的《焦烟仪轨》中就有一些颂词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化解很多非人鬼神引发的障碍。因为世间有一个普遍规律:你越执著什么,往往越得不到;你越放松释怀,反而越能如愿以偿。

 

这就是第二类宾客的迎请。当宾客到来之后,修行者便可以立下誓言,行持布施。

 

己三、祈请魔天圣众:

俱生天尊与仙人,邪师大魔十八魅,

一切空行及护法,三宝圣众莅此处。

 

第三类宾客是各类鬼神和圣众。其中包括我们的俱生天神——从出生起就在身体上或左右侧,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守护神,或者与我们宿世有缘、前世供养礼敬过的神祇。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这样的天神保护,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而已。还包括各路仙人、邪师和魔魅——十八魅即我们根境识十八界的魔障,类似《楞严经》中色、受、想、行、识对应的五十种蕴魔。除此之外,还有各类空行和护法。空行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多种分类,在《白莲花·门措空行母传》中有详细的介绍。护法神也分为世间护法与出世间的智慧护法。当然,还要邀请三宝圣众。实际上,佛法僧三宝真正要迎请的是佛宝和僧宝,因为他们的相续中已然具足法宝。

 

就像世间举办一个大型活动,通常要邀请各个领域的嘉宾,比如政界、商界的代表和媒体、明星、网红等等。所有与会者到齐之后,活动就可以正式开场。同样,当我们邀请以上所有宾客全部到场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发誓:“我邀请你们所有清净或不清净的宾客前来,是要向各位布施供养我的我执、我的身体、我的一切,请都来享用吧!”

 

在我们平时修的很多仪轨中,通常只迎请诸佛菩萨,而非人魔众不在邀请之列,甚至要专门驱逐、降伏它们。但本论的修法不同寻常,要主动邀请一切众生共同参与。所以,这更接近于无上密法中的修行方式。

 

戊二、请听立誓之语:

所有住于轮涅众,作见证者临此处,

我今无疑立誓言,说此壮语请谛听:

 

不论是住于清净涅槃的诸佛菩萨、圣者天尊,还是住于不净轮回中的天龙非人、鬼魅魔众等,当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宾客全部莅临到场之后,请他们作为见证者,聆听我们的誓言:“为了彻底断除我执、求证菩提,我愿将自己的身体、性命等一切供养布施出去。今天我以毫无怀疑的坚定之心,在此真诚地发下种种誓愿,希望诸位聆听下述豪言壮语,为我作见证。”

 

大家在听课时,要真正去思维: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漂泊,一直未能解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执。把“我”当真,就是我执;把对境当真,就是法执;把这一切当真,就是轮回;而看透这一切,洞悉真相,那就是解脱。众生之所以如此可怜,就是因为他们把无常当作常有、把苦当作乐、把无我当作有我、把不清净当作清净。这四种颠倒见深植于每个凡夫人心中,我们即使能从道理上明白,但受困于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习气,始终难以从迷梦中真正醒来。所以,大家听到甚深的法义时,就算不能完全了悟其中的意义,但哪怕只品尝到一点点甘露法味,也会对相续带来极大的利益,断除许多过患和障碍。这一点一滴的开悟、一点一滴的清净,都是非常宝贵的。

 

就像今天的修法,当众多宾客到来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庄重立下誓言,请他们进行见证:若是我们不能如誓言而行,请予以惩罚;若是我们做到,请予以安慰和赞扬。下一堂课中,这场盛会就要正式拉开序幕,大家可以期待后续的精彩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