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孔雀灭毒》07
(听打稿供参考)
我们之前学的《修心孔雀灭毒》还有一部分没有讲完,所以从今天开始,我继续把后面的内容给大家讲一讲。
《修心孔雀灭毒》共有五品,此论没有找到藏文注释,只有一个科判,但比较简略,所以我又拟了一个新的科判。汉文方面有一位索巴格西曾作过注解,但对一些偈颂解释得不够详细。这次我会讲得广一些,科判也分得细一点,因为在整个藏地,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对此论的广解,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某些原因,之前课程暂停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准备把后面的部分给大家讲完,否则,在这个无常的世界,我也好、你们也好,一切都没有任何稳固性和确定性。所以,不管怎样,我们先继续把这部法学下去。
这部论共有五品,分别是追随佛传、五毒道用、实地修行、弘扬佛法和摧毁我执。前三品已经讲完了,现在我们讲的是第四品。同前几品一样,这一品也分为初义、真实义、摄义三个方面,其中真实义又分为广破魔业和略说弘法。广破魔业包括自私三德、颠倒见行、损法害他、护持正法这四个科判。其中自私三德包括自私严戒、自私智慧和自私贤善。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前两个科判,现在讲自私贤善的部分。每一个科判我们都按照前面的方法,先念藏文传承,再解释偈颂字面意思,然后对其中内容稍做分析。
己三(自私贤善)分三:庚一、谋私为师;庚二、邪者充贤;庚三、诈现威仪。
庚一、谋私为师:
虽为众奉如上师,若不荷担佛法任,
唯求自利满私欲,是为圣众所唾弃。
有的人虽然被众人恭敬奉承、尊如上师,也因此得到了一些财富、名望或地位,但如果他没有荷担如来家业、肩负起弘法利生的重任,而是一味追求自利,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么一定会遭到众多圣者唾弃——这种人确实令人恶心得想吐口水。
这一品的品名是“弘法利生”,但其中先以大量内容阐述了应破除的魔业。确实,在这条道路上,不论别人或我们自己,都有可能获得一些表面的名声和光环,但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只是想牟取个人私利,那早晚会被人看穿,诸佛菩萨、历代大德和传承上师也都会嫌弃你。当你被视作上师、善知识,受众多眷属和“粉丝”恭敬顶戴,这个时候应该明白,任何人如果要充当一个上层人士,就必须做到名副其实,要记住我们大乘佛子的根本任务——荷担如来家业。
《金刚经》有云:“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代大德也曾有言,荷担如来家业就如同背负千钧重担一样。诚然,这并非易事,但我们有责任把大乘佛法传递给其他有缘众生,这是身为佛教徒的重大使命。如果不为此付出实际行动,只凭借名声和地位接受供养、欺诳信众,这样的行为对于众生和自己都没有任何意义。尤其是有些人,稍微有点钱财、受点恭敬,就忘了本,整天尽做些表面功夫,这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弘法利生是第一使命
我前段时间也给一些道友讲过这个问题,因为大家的生活和修行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人似乎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失去了方向和重心,甚至有些原本天天讲经说法的法师们也是如此。所以我专门强调:不管怎样,法师最根本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这是最重要的。荷担如来家业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千万不要把本职放弃了,转而去追求其他世俗的目标,那些都不重要,也不会长久。我担心有些人分不清何为主要何为次要,以为只要是善事做什么都行,这样下去,搞不好会把自己的身份和来处都渐渐忘掉,这其实很危险。
今年因为某些特殊的因缘,大家不得不前往不同的地方,寻找自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一种担当。这个担当是什么呢?就是把你过去所学的教法用来利益身边的人。以前我们不一定有这么好的利益众生的机会,这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难得的机缘。所以,不要整天在怎么吃、怎么住、怎么过活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上晕头转向,这不是很有必要。我们应该意识到,既然现在因缘已成熟,就要想方设法地去践行弘法利生的事业,哪怕找机会给身边的人做些开示也好。最关键的是,如果你有了法师之名,请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要有了一些弟子和收入,就忘掉自己的本职工作。除非因缘实在不具足,否则哪怕只对一两个人,也要尽力用佛法利益他们,因为长转法轮是每个法师的责任。
我最近也看到很多人已经在这方面行动起来了,心里非常满意、非常高兴。表面上看,我们似乎经历了一件比较伤心的事,但实际上,只要大家将违缘转为道用,趁此机会以合规且如法的方式,把大乘教理传播、分享到各个地方,这其实也是非常好的事。所以,希望大家有合适机会时,一定要荷担起如来家业,千万不能放弃这个使命。如果把真正重要的任务仍在一边,另外去追求一些无关紧要的俗事,这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世间芸芸众生每天都在为了衣食温饱而奔忙,这其实没什么意思。有些人总是一心谋划自己的生计,这种发心是很渺小的。在这个时代,再弱的人都能在世上活下去,除非业力特别深重,所以,我们不该整天在这些事上操心,应该想想,在有生之年该如何把自己的所学分享给别人,让他们得到利益,这才是重点。
当然,每个人因缘不同,如果你暂时没有条件去弘法利生,那也没关系,可以如理如法地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如果修行的因缘也没成熟,那就在这个世间发一颗善心,做一个好人,尽量行持一些有意义的善法,不要参与不如法的事,这样的人生也算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很多人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假设人生中一半是痛苦,一半是喜悦,他们通常会把喜悦的部分完全忽略掉,而把痛苦的部分无限放大。不仅自己心里苦闷郁结,还会给别人带来很多负能量,这样下去,很容易扰乱正常生活,其实完全是自寻烦恼。我们的人生本就有苦有乐,前辈大德能把所有痛苦转为道用而恒时安乐自在。虽然这种境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有些高不可攀,但至少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不要去强化痛苦的部分。如果任由负面情绪来在心里纠缠,久而久之,原本正常的人也很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
以上讲的是为人师者不能自私自利的道理。如果发心和行为不如法,必遭诸圣者厌弃。
庚二、邪者充贤:
虽为众誉为贤者,邪见林中我见扰,
如虎食子诚可怖,是诸护法所降伏。
有的人虽然得到大众的赞誉,成为了别人眼中了不起的贤者,但实际上相续中缺少正知正念,不信因果、我执深重,充满如密林一般的邪见。这样的人本性非常恶劣,然而因为某些因缘被他人尊为大法师、大修行人,或者登上高位,备受恭敬,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有些论典中用老虎来比喻这种人:一般来讲,再凶恶的猛兽,也会慈爱自己的幼崽,但有些母老虎不一样,它们一旦饿起来,连自己的孩子也会吃掉。同样,有的人被弟众眷属尊重爱戴、视为楷模,但却因为心中的邪知邪见而把弟子引上了邪路,这种人应该被白法护法神惩罚降伏。
任何群体皆有良莠
我们前面介绍过,本论作者达玛绕杰达是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上师之一,是一位相续中有殊胜菩提心的了不起的大德。这部论造于一千多年前,其中很多内容反映了当时印度佛教的一些状况。达玛绕杰达尊者表面上是在呵斥个别恶劣之人,但实际上也是从反面赞叹那些真正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人。要是不能如理如法、无有私心地弘法利生,而是以邪知邪见行自私自利之事,这种行为在佛教中是相当可怕的,因为很容易毁坏他人的慧命。出家人尤其要在这方面自我警惕,不要一边受着弟子信众的恭敬,一边做着损害他们的事。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毘达磨藏显宗论》中归纳了五种僧人类别:一是无耻僧,这种僧人不守戒律、毫无修行,完全没有羞耻之心;二是痖羊僧,这种僧人愚昧鲁钝,对佛法的道理一窍不通;三是朋党僧,这种僧人喜欢在僧众中拉帮结派,经常捣乱;四是世俗僧,就是普通的凡夫僧人,行为相对如法;还有一种是胜义僧,这种有学道或无学道的僧人能完全如理如法地持戒修行、弘法度生,是所有僧人中最殊胜的。
总之,从佛陀时代直到今天,僧众中一直都有良莠不齐、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诧异,怎么出家人里也有人做坏事?其实这并不奇怪。伟大如佛陀,在他出世教化的时期,僧团中也有不少恶劣之人,何况现在这个末法浊世。所以,大家如果看到个别僧人行为不如法,也不必大惊小怪。
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群体当中都会存在一些好人、一些坏人,以及大多数的中等人。就好比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人名列前茅,也有人成绩倒数,而大多数人是中间水平,同样,出家人中有特别了不起的圣贤,也有披着佛陀袈裟的败类。所以,作者在本论中呵斥的种种现象确实存在,这也不足为奇。世间任何一个国家、行业、群体,比如教师或律师队伍之中,都有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我们没必要以完美无瑕的标准看待这个人群,觉得人人都应该是圣者,看到些许过失就目瞪口呆。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层出不穷的好人和坏人,从来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讲,出家人因为有守持净戒、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要求,相续会更为调柔,更具正知正见,我执也相对较少。但要求虽如此,实际上能否做到也不好说,因为每个人无始以来的习气各有不同。
作者在这里指出,即使你表面上是个大人物,但如果失坏了正见,让邪见我执占据内心,那也是应该降伏的对象。正如《中观四百论》所讲:“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戒律破了还有机会修行,但正见一旦损坏,就无可救药了。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由于见解不正,于正法有损,所以最终下堕恶趣,而大天比丘虽然造了五无间罪,但因为见解没有损坏,最后在他的教授下很多弟子证得了阿罗汉果位。所以,在真正的佛法修行中,行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见解。然而,现今大部分人无法看出他人相续中见解高低,只能通过外在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境界,这也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一种推理模式。
举头三尺有神明
要知道,不论是世间护法神还是出世间护法神,一般都在圣者大德面前发下过誓言,要永远修持佛法、守护佛法。如果有人破坏正法,护法神就会对其进行呵斥或惩罚,令这些人生病、短命、今生所求全部落空等。他们会一直履行护持佛法的职责,就如同我们世间的执法者,发现违法行为就有责任严厉打击惩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佛陀珍贵的教法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一方面是因为教法本身有住世的期限,另一方面也确实离不开许多护法神的力量。像我们熟悉的大鹏金翅鸟、四大天王等,他们都向佛陀承诺过会一直护持佛法,还有一些护法神是在莲花生大士等前辈大德面前发过誓愿。因此,如果有人故意做一些损害佛法的事,必然会承担严重的后果。也许他们暂时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似乎没有阻碍,但在看不见的层面,因果早晚会成熟,到时候会有各种可怕的惩罚等待他们。
我以前也讲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对佛法做破坏的人,往往会遭受可怕的现世报。有些人当初做下了特别过分的事,后来就莫名其妙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打击,甚至整个人生遭遇剧变和横祸。这类情况不在少数,大家也见过一些,不用我多说。所以,无论你是不是修行人,既然活在天地间,就应该坦坦荡荡、如理如法地做人做事。这样一方面能活得更加敞亮,另一方面,只要为人正直、心存正念,各种天人、护法、非人也会给予你大力的帮助和护佑,这一点非常重要。
庚三(诈现威仪)分二:辛一、僧人诈现;辛二、首领诈现。
辛一、僧人诈现:
纵披袈裟静调柔,心思歹毒如恶猫,
伪善之人无救药,是诸鬼女所吞食。
有些出家人身上披着如来的红黄袈裟,表面上平和淡然、寂静调柔,行住坐卧皆如理如法,犹如马胜比丘在世,但他的内心暗藏恶念,阴险歹毒,就像恶猫一样——外表安静无害,行动悄无声息,可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突然暴起,露出锋利的爪牙,把老鼠瞬间扑杀。
这里说的不仅仅是出家人,有些在家居士也会诈现威仪。外面表现得特别如法,说话也是柔声细语,然而内心实则非常恶劣扭曲。有的人因为一点点利益得失就生起嫉妒和怨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去做诬陷举报、陷害之类的卑鄙之事。这种伪善之人,已然无可救药,应该被鬼女们吞食消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心是恶的,外表再善也没有用,这种表里不一、包藏祸心的小人,比什么都可怕。佛教徒中也存在害群之马,他们一旦搞起破坏,丝毫不顾及如来教法、上师道友,甚至是自己的利益,可谓丧心病狂。《佛说法灭尽经》和《大般涅槃经》中都预言过,末法时代魔王波旬和他的魔子魔孙会披上袈裟,以沙门的形象来毁坏如来教法。所以,这类现象频繁出现,确实是末法时代的一个特征。
有些表面看起来相当不错的修行人,在紧要关头反而会表现出巨大的杀伤力,给佛法制造很多违缘。我们过去确实见过一些这样的例子——无论依止哪位上师,起初各方面表现好像都还不错,但其实内心一直潜伏着邪知邪见的病毒,只待机缘成熟就会猛然发作,给佛法造成极大的破坏,就像一只暗藏杀机的恶猫,突然发起致命攻击,其危险性难以估量。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向来不乏这种角色,大家也都清楚。
所以,有些初学者如果想要寻找善知识,不要仅看中对方的形象、举止、谈吐就盲目依止——虽然这些也可作为一种判断依据,但最好还是找教内公认的具德上师比较保险。仅凭一些外在特点很难断定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境界,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就像在我们藏地,也有很多假冒的伏藏师。他们自己编造一些“伏藏法”,声称是觉性中自然流露的,但实际上是拿各种经论和前辈大德的语录篡改、拼凑,甚至直接剽窃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印光大师也专门指责过,有个别出家人抄袭古代大德的语录,改头换面,说是自己的语录,实际上是把《万法归心录》《六祖坛经》,还有《寒山诗》盗用过来,只是替换几个字而已。这种情况其实并非罕见。
所以,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处处都需要以微妙的智慧来抉择。在正式听经闻法之前,首先就要对所依的上师、身边的道友、周围的群体进行细致观察,而一旦你做出了决定,就要如理如法地与之相处。唯有这样,你们彼此才能得到利益。否则,如果你依止了一个僧团,却对出家人产生邪见,那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作为佛陀的后学者,出家人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哪怕只是形象上戴着一块红黄袈裟布片,也值得恭敬顶戴,这方面的公案《地藏十轮经》里讲过很多,可见出家人有多大的功德。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出家人就都是好人,或者都不是好人,人是形形色色、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多做观察。有智慧的人能够看透本质,而缺乏智慧的人经常容易上当踩坑。正因如此,作者才在此呵斥,有些身披袈裟的人其实暗藏恶念,十分危险,这种人与其让他为祸人间,还不如被魔女、鬼女吃掉比较好。世间有些人很清楚大众喜欢听什么,所以擅长以巧言令色欺骗众生。他们表面上看似在行持佛法,但实际上是在破坏佛法。多行不义必自毙,这种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诸天的诅咒和诛灭。
所以,如果你相信因果、心存良知,就应该时常审视自己的心思和行为,是否有虚伪不实、欺惑他人之处。如果确实做了一些不如法的事,从现在开始就该自觉收手,要控制自己,别再执迷不悟,否则最后一定会自尝恶果。
大家可以看出,达玛绕杰达尊者在这里言辞十分犀利,这部论典内容虽然简短,但态度却非常尖锐。这应该是针对当时印度存在的真实现象,很多假僧人、假上师、假密咒士鱼目混珠,利用佛法来欺骗众生,给佛教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作者对此深感痛心,于是从各种角度严厉呵责了这些丑恶行为。这也间接提醒我们:作为佛弟子、作为出家人,无论如何应该保持住善良的心和如法的行为,这样空行、护法、各路非人才会认可和守护我们。
辛二(首领诈现)分二:壬一、众人之首;壬二、信众之主。
壬一、众人之首:
纵成九万众之主,未调自心如湿婆,
贪嗔之光射十方,是阎魔敌所吞食。
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一个人纵使当上了九万众生的领袖,但如果没有调伏自己的相续,那其实也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同遍入天一样。“九万”在这里是一个虚数,表示数量极多、千千万万。湿婆又叫大自在天,是印度外道信奉的主神之一。他虽被信徒视为宇宙秩序的主宰者,但内心并没有真正调伏,仍然具有很强的贪心和嗔心。《殊胜赞》中列举过湿婆的许多过失,但世间人往往很喜欢这种个性,所以某些外道对他特别崇拜。湿婆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他曾有鼓动战争、杀伐仇敌、诈取非天地盘等行为,这说明他的相续中有非常明显烦恼,所以说他贪嗔之心的光放射到了十方。
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我有时候读到这个偈颂就会想到,当今世界上那些发动战争的领导人,其实就跟湿婆没有什么差别,他们虽然名声显赫、权势滔天,但却因为内心的贪嗔驱使,影响到很多国家,把无数人民卷入战火之中,令千千万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灾难其实是某些人前世恶愿成熟、今生贪嗔严重所导致的。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他们不一定能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历史上很多发动战争的战犯,或者像魔鬼一样的暴君,实际上都在前世发过很大的恶愿。
《佛说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过去有一位大施主供养了很多修行人,并让他们比试学问,通达经论最多者奉为上座,并以九种宝物供养。当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罗门,在众人当中智慧最高,多年来备受尊敬。后来又来了一个儒童菩萨,年纪轻轻但智慧超群,逐渐威胁到那位老婆罗门的地位。老婆罗门担心自己会丢脸,就私下贿赂儒童,说:“你在比试时让让我,我可以把奖励的九种宝物送给你。”儒童菩萨回答:“我们之间的胜负应由理而定,我不强行去坐上位,如果我输了,自然会坐到下位。”他并未相让,最后果然胜出。老婆罗门不得不把宝座让出去,心里生起了强烈的嗔恨,他知道儒童菩萨一心追求的是成就佛果、利益众生,于是就默默发愿:“我以后要积累很多资粮,以便生生世世都与他相遇,专门当他的对头,给他制造违缘。”这位儒童菩萨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而那位老婆罗门就是处处与佛陀作对的提婆达多。
因此,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世间上有些恶人之所以有能力做坏事,并不是即生的偶然,而是过去多生累劫的恶愿成熟所致。从我翻译的门吉多杰尊者自传《二百世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到,世上每一个人在轮回中流转的过程,其实都有非常独特的脉络,并非无缘无故。我们这一生是好还是坏,是权贵还是贫贱,一定程度上都是因缘使然。
总之,很多大人物其实内在的贪嗔之心特别炽盛,就像遍入天一样,虽然是很多人眼中的主宰者,但实际上给人们带来的未必是利益。
领导者应自我约束
我们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虽然有些人智慧不足,有些人能力不够,但如果你即生之中有机会得到一些地位和权力,哪怕只是当一个小小的负责人,比如小组长、辅导员或其他职务,也请你不要利用这种权势去损害他人。现在有这种现象,在一些学佛的团体中,本来领头人应当以讲法或辅导为主,不应该沾染各种权钱之事,但有些人把不如法的行为带进了这个群体,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和诱惑。
例如,有人牵头建一些群,在里面公开化缘。前两天我还听到传言,说我们有些地方如何缺钱,这完全是一派胡言。我们学院从来不至于沦落到要化缘的地步,任何时候都不需要。但有个别人总是搞这些事情,不知是因为自己愚昧无知,还是出于别的目的。
我以前就说过,如果有人真心学佛,几个人私下里结伴学习,我也不阻拦,但我并不鼓励大家组织什么团队,我从来没有这种授意。少数人一起学学佛法,那没什么关系,可如果涉及一些其他性质的行为,比如卖什么龙牌、佛牌,那就不合适了,小心请神容易送神难。有些人身上这种习气比较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却很积极。当然,这可能是他们原先在家时的习气还没断除的缘故。就像佛陀时代,有些弟子证得阿罗汉果后,还会残留着诸如喜爱嬉笑,或像猴子般跳来跳去的习气。如果不彻底断除以前的习气,即使你已经成为一名法师,也可能还喜欢做些世间的行为,这是很不合理的。
既然已经是修行人,就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佛法就认认真真地学,护持道场就如理如法的做,不要整天搞各种名目去对外化缘。这几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很多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这种时候他们还愿意来学佛,这是非常难得的事。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给他们增加经济负担,那就像前阵子美国加关税一样,会让他们产生各种压力和困扰,这样很不好。如果你是相关的组长、辅导员,或带头人,应该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如法的。希望你们除了学习之外,不要整天搞这些事。
我这些话是特意说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如果有人生活确实维持不下去,我们可以想办法帮忙,但现在应该不会严重到那种地步。大家都是从一穷二白走过来的,当初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修行,现在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你追求特别好的物质条件或欲妙享受,那么在贪心没有断尽之前,你的欲望也不会有尽头,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所以,身为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的贪嗔心辐射到别人身上,否则文殊菩萨现忿怒相的大威德或阎魔敌,就会把这种人吞食降伏。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就更应该自重。当然,有些人生活压力可能确实比较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清楚,真正行持佛法的人本就不多,在如此有限的佛教徒群体中,不应该掺杂任何贪嗔名利。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专门去统计的话,佛教徒的数量其实并不少。一些资料数据显示,全球佛教信众有三亿多人,只是大部分在形式上不太明显而已。只有我们佛教徒各方面做到如理如法,大众才会对佛法产生兴趣,并从中获得利益;如果我们自身都行止不端,那就算别人曾生起一念闪电般的善心,也会因为失望而瞬间消散。所以,大家一定要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最近我在翻译《优陀那经》,其中有一品叫“不放逸品”,讲的是修行人应当自我约束、谨慎三门,这些内容让我很有感触。确实,在这一生中,无论你是世间人还是出世间的修行人,如果能在身语意各方面保持自律,今生来世一定会获得安乐;而如果自己狂妄自大、毫不检点,今生来世都将承受苦果。
我们千万不要变成被文殊菩萨现忿怒相的阎魔敌所吞食降伏的对象,而应该通过修行正法,获得本尊的果位。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去追求的方向。
壬二、信众之主:
虽以慈颜护众人,若令弟子增烦恼,
共称信众之主尊,是守戒者所摈弃。
有些人虽然表面上慈眉善目、笑容可亲,对众人看似关怀备至,但如果内心怀有恶念,令依止他的弟子产生诸多烦恼,那么即使他被大家共称为信众之主,也不配留在守戒者的僧团中,而是应被摒弃的对象。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会给自己的弟子信众灌输邪见,制造各种痛苦烦恼,这样的人待在僧团里是不合理的。这里的评判标准是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恶劣,如果确有恶行,比如破戒、持邪见,是不能与僧众共住的。
上师之过?弟子之过?
当然,也不能认为所有弟子产生烦恼都是上师的过错。众生相续中有各种各样的习气,有些人因为自己习气深重、烦恼炽盛、邪见坚固等原因,经常产生各种烦恼。即使你从未损害过他,他也会看不惯你,甚至对你进行诽谤,引起种种令自他痛苦的情况。这并不是上师的过失,而是弟子的过失。
确实也有一些上师行为很不如法,导致弟子产生邪见和烦恼,这种情况就是上师的责任了。特别是在这个末法时代,不具相的上师比比皆是。以前藏传佛教刚刚在内地兴起的时候,就有很多所谓的“大师”出来浑水摸鱼。有的人连大圆满是什么都不知道,还以为是一种食物。还有人装模作样给人“灌顶”,念的却是仓央嘉措的诗歌——“白色的仙鹤啊,不会去远方,有一天,它会从理塘归来”,结果成为人们的笑柄。那时候不少“上师”出了问题,有的是假冒伪劣被人揭发,有的是个人行为不检,被弟子告到法院,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然而,不同事件如果具体分析起来,有些事究竟是上师的错,还是弟子的错,也不太好说。因为在大乘佛法中,需要将见解和行为综合起来才能判断。有些人行为看似奇怪,但见解很正,这种行为也许对所化众生是有益的,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却难以接受。正因如此,大乘佛教中才会有这样的教言:“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不管怎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很多“粉丝”和追随者,享受着众人恭敬,但行为却给众生带来痛苦,这是不合理的。当然,从前辈大德的传记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特殊的例子。比如有的上师为了让弟子认识到错误,打击其相续中的烦恼要害,会故意指出他们的过失,甚至用极端的方式刺激弟子,从而引导其开悟。这类情况过去确实存在过,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可能不太适用。
例如,玛尔巴上师为了清净米拉日巴尊者的业障,曾严厉地责骂和折磨他。后来师徒二人分别时,他特别叮嘱米拉日巴尊者:“你以后不要用我对你的方法去摄受弟子,因为像你这样根器的弟子很罕见,像我这样的证悟上师也很少有。”后来米拉日巴尊者在摄受弟子时,确实是以普通的方式给他们次第传法,只有对冈波巴、惹琼巴等极个别弟子,才会用到一些特殊的行为。
所以说,在当今时代,上师最好是以慈悲心为基础,用温和的方式来摄受弟子,或者通过一些教言来引导他人,这可能更为合适。因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普遍根器薄弱,很难接受严厉的教导。尤其是批评弟子这件事,现在越来越难做了。这代年轻人宁可在其他方面受罪,也不愿遭受语言上的批评。他们会觉得那是人身攻击,是对人格的侮辱,根本接受不了。因此,现在的上师对待弟子大多比较温和,要是像前辈大德那样直接呵斥,很多人即便自己确实错了,心里也不能消化。稍微说几句重话,他就耿耿于怀,终生不忘;而真正发自肺腑的教言,他却充耳不闻,一走出法堂就抛诸脑后。所以,现在要摄受弟子,还是用柔和一些的方式比较好。
戊二(颠倒见行)分三:己一、僧人邪行;己二、咒师狂行;己三、宣扬断空。
己一(僧人邪行)分二:庚一、轻视取舍;庚二、不守戒律。
庚一、轻视取舍:
纵已出家入佛门,琐事无尽如俗人,
轻视一切取舍处,是诸仙人所诅咒。
有些人虽然已经舍俗出家,或者远离过去的生活,进入了佛门,但却没有好好闻思修行,而是整天忙于各种没完没了的琐事,这样就和世间俗人没什么差别了。
有些出家人天天忙着护亲灭敌、经商务农,或是上网聊天、刷短视频等散乱娱乐,每天的生活状态几乎与世俗中人一模一样。还有一些佛教徒,名义上虽已皈依三宝,但相续中完全没有一点上进心,依旧像没有学佛的人一样,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对因果取舍极为轻视。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和应取善法、应舍恶法的原则,没有丝毫敬畏感,好像完全无所谓一样。
大家以前都学过《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按理来说,在因果方面应该格外谨慎才对。尤其是对僧团财物的使用,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但现在很多人,甚至一些法师,在这个问题上都缺乏戒惧之心。比如分配僧众共有资源时,常常私下做决定,给自己的关系户特殊照顾。这就是为什么汉地有“地狱门前僧道多”的说法,如果出家人不懂得因果取舍,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既然你们已经出家,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最好不要像世间凡愚之人那样生活。
行走世间,不离正轨
当然,在某些特殊阶段,稍微有些善巧方便是可以的,比如衣着。但有个别出家人似乎特别喜欢穿在家人的衣服,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如果因为环境限制,确实需要变装,也可以开许,但在颜色上最好保留一点红黄的味道,这是我们身份的象征。有些人自己租房子住,以出家人的身份待在自己屋里,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这种情况就没有换装的必要了。在“文革”时期,很多高僧大德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都能默默坚守自己的威仪,所以,有些道友也不必过于小心翼翼。虽然我们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方便方法,但如果过度紧张,就没有必要了。出家人有出家的相,在家人有在家的相,如果我们连一点惭愧心都没有,很容易就会被社会同化,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大家最好不要舍掉自己身份的标志。当然,特殊的时候,灵活变通一下也是可以的。但不论如何,内在的闻思修行不能中断。要是你现在没有共修的机会,那也可以自己拟定任务,每天安排一两节课的学习,这样就不会虚耗人生。否则以我们凡夫人的习气,往往在好的方面进步很慢,耗时很长,而在坏的方面却会飞快堕落。就像现在的人赚钱很难,花钱却很容易一样,修行人也是如此,想要增长德行、获得证悟是很难的,而一旦受到不好的环境或恶劣的人群影响,很快就会变得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常审视自己的状态。
我特别佩服在那二十年特殊时期中,依然坚定信心、坚持修行的那些前辈们。如今我们熟知的一些老上师,他们系统闻思的时间其实未必特别长,有的甚至只学了短短几年。我今天看到一位藏地高僧的事迹,他只闻思过两年,然后就在动荡时期被扣上黑帽子,遭受批斗。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舍弃正见和修行。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大的违缘和灾难,却常常自己找一些借口,把戒律、行为、威仪慢慢放下了,最后彻底退化成未曾学佛的样子。要知道,进步很难,下滑却很容易。把你往上拉,需要一百个人的力量,但把你往下拽,只要一个人就行;上进一步需要一百天的努力,而下滑到底只要一天就足够——这是凡夫人本身自有的一种下堕趋势。
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不要每天经营那些没完没了的俗务。虽然有时为了利益众生,有必要做一些为僧众经商等的发心工作,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能整天耽著名利,轻视因果,这样下去最终必将堕入地狱,那是非常可怕的。
对于上面所说的这类人,世间的仙人、天人、咒师等,都会对他发出诅咒,白法护法神也会加以惩罚,因为他们的行为有损于佛教。
虽然有时候我们在面对形势压力和环境限制时,不得不行持一些方便方法,但内心一定要保持稳固,要有一种坚定的行为原则,这非常重要。有些人特别胆小怕事,做事畏手畏脚,其实没有必要。这方面我有一些案例,但限于时间,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希望每个人在弘扬佛法和自我修行的过程中要有一颗坚定的信心,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过一天如此,过十年、二十年还是如此,这才是真正可靠的状态。总之,大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身语意,这样才不会偏离正轨。